:椎间盘突出症状
c 点穴:点穴要达到穴位深处有酸胀痛的感觉,有的穴位可出现放射痛,以舒通经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穴位有腰眼、腰阳关、肾俞、阿是穴、八髎、环跳、承扶、风市、委中、委阳、阳陵泉、承山、昆仑、行间等穴。
e 理筋手法:用拇指指腹或手掌小鱼际顺肌纤维走行方向由上至下推理,拇指为理,小鱼际为推。起畅通气血,消除胀痛感,肌肉麻木等症状。
f 牵扯:待患者肌肉松弛后,病人双手握住床头,下助手握住病人双踝或单踝逐渐用力向下牵拉,使患者上一椎体与下一椎体之间的椎间盘间隙增大,纤维环内的负压会将突出于纤维环之外的髓核吸附至环内(使之逐步归回其原来的位置)。这种方法就好比火罐放在皮肤上没有吸走罐内的空气,即罐内没有形成负压,火罐会从皮肤上掉下;一旦将罐内空气排出形成负压,皮肤就会被吸入罐内,这就是负压的作用。同样椎间盘内间隙被拉开后负压即形成,负压的作用也就使突出于纤维环之外的髓核还纳至纤维环内,这就是为什么手法能治愈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术者用拇指顶在椎间盘突出部位用力向前压,同时下助手将下肢向上提起,增大腰部的过伸弧度,使突出的髓核更快地还纳于环内,也可使突出时间久的病人之髓核与后面的后纵韧带粘连得以解除。此手法是治疗椎间盘突出必不可少的方法,方法施术得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病程长的人,粘连已形成,要将粘连撕开后髓核才能还纳至纤维环内。术后的病人必须依照医嘱卧床休息,这时的纤维环仍然处于破裂状态,如果患者不遵照医嘱卧床,随便走、站、坐上身的重量向下,会把还纳的髓核再次挤压出来,患者马上会感到下肢出现放射性症状,由此可推断髓核又被挤压出环外,形成神经受压症状。下肢出现疼痛、胀痛或麻木都可作腰椎牵引,重量由小至大,总之腰部有牵拉感为宜,重量要以患者能承受得住为准。
2 辨证用药:
方剂组成及煎服法:自拟辛芍汤方剂,它具有药味少,疗效确切,适应范围广等优点。对风寒湿及新久不同各种阶段的患者,只要辨证配伍不同的药物,均可收到满意的效果。细辛15至30g、白芍30至60g、地龙15g、鸡血藤30g、当归20g、杜仲20g、怀牛膝20g、甘草10g。细辛初以15g为宜,止痛效果不佳再逐步增加,用量越大煎熬时间越长,最少熬25分钟;白芍剂量大会造成腹泻,加白术、茯苓或车前仁即可。
方解:痹证皆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发病,病邪的盛衰及体质不同,故方中体现祛邪与扶正的原则。细辛辛温,既可散在表之风寒,又可祛在内之里寒,剂量在10g以上有止痛作用。祛风散寒,除痹止痛,性走而不守为君药;白芍酸敛,养血活血,滋阴补肝肾;据药理研究有抗骨胳肌痉挛的作用为臣药。细辛辛温发散,重用易伤正气,配伍白芍,既可养血补物质之不足,又可防止细辛辛窜耗气;两药和用相辅相成,起到风寒散,气血通,疼痛止的功效。鸡血藤、当归味甘苦,性温补血活血,舒经活络,有助白芍功效的发挥;地龙收经络之风,解痉挛,与细辛搜风通络止痛功效更佳。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强筋骨,为治病之本均为佐药。甘草能抑制末梢神经兴奋,达到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辛芍汤体现了攻邪与补益兼施,辛散与收敛结合,治表和治本兼顾的法则。
辨证加减药物:
a 胀痛:胀痛为气机不通,阻滞经络之间所致。引起气机不通的原因为血瘀,或水湿停滞,症状表现在腰部及大腿外侧或小腿外后侧,根据病因酌加香附、枳壳、厚朴、木香、佛手等。
b 刺痛:为瘀血停于肌腠之间的症状 ,表现为间断性针刺痛,甚者为刀绞痛,见于腰骶某一处,小腿外侧或足背。方中加元胡、乳香、、没药、川芎、川牛膝等。
C 酸痛:为湿邪阻遏肌腠,可见腰及下肢酸痛乏力,纳差、苔白腻、脉濡。方中去甘草,加桂枝、防已、泽泻、木瓜、五加皮、白叩、白术、苍术、滑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