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
长期以来,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是在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教师朗诵诗歌幼儿背诵、教师提问幼儿讲述的语言教育模式中进行的。在这样的语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师总是积极主动地启发幼儿,希望幼儿的回答能进入教材或教案预备的答案之中。幼儿园教师十分注重幼儿能否回答出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否流畅地背诵诗歌,能否讲完整而连贯的句子或段落,即教师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上。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和园长也比较重视检查、评估这些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使幼教工作者常常被专门的语言活动吸引,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时每刻都会存在的幼儿的语言运用活动,幼儿往往只能被动地等待教师的点名才有运用语言的机会。我们已经不了解幼儿什么时候学习语言最为主动?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
幼儿在什么场合会灵活运用语言?以至会出现“上课”时教师百般启发,幼儿却不作回答,下课却跑到厕所去聊天的消极的语言运用情况。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解决幼儿消极学习语言的问题,必须重视幼儿语言运用活动,使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
一、幼儿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的。
首先,积极的语言运用——对正常幼儿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知道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早期就有许多自发语言运用活动,如:用发出声音来引起成人的注意,用哭声、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用笑来表达自己的满足,这些都是幼儿最早的语言运用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模仿成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从最初的单词句到双词句、从双词句到简单句、又从简单句到复杂句,幼儿总是在语言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吸收新的词汇、学习新的句式、学习新的表达方式、运用更加灵活的语调参与交往,他们的表达技巧不断提高。可见,幼儿在早期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已表现出积极的语言运用倾向,幼儿的语言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其次,幼儿语言运用的过程是幼儿积极“习得”语言的过程。幼儿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幼儿语言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类语言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学得和习得。语言的“学得”是指学习者通过老师讲解有意识地练习、记忆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最终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的过程。在“学得”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分析、归纳等认知能力的参与,获得更多的是语言形式和有关语言的知识。“学得“的结果是
可以立即通过测试观察到的。而语言“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学习、使用并掌握甚至是“拾遗”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形式上,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习得”语言,而只是在自然而迅速、流利、灵活地运用有关语言规则进行交际。“习得”的效果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不易通过及时的测试表现出来。从众多研究来看,幼儿在“学得”语言上没有优势,但与成人相比,却在“习得”语言上有着特别的优势。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过多的、详细的学习计划,不需要幼儿有意识地练习,而是在参与交往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他人交流,感知他人的语音,理解他人的语言涵义,并做出及时的言语反应,它不须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交往收获也不是即时就有,而是在点滴的语言运用过程中不断模仿、吸收、修正,从而达到与他人交流、合作、沟通等目的。它是一种隐性的学习,依赖于幼儿的积极参与和不断的自我修正,常常不为幼儿自己察觉。如:幼儿在买酱油、借还物品、打电话、找人等活动过程中学会了问候、请求、协商、叙述、提问等运用语言的方式和灵活的句式。在这样的寓有意于无意之中的语言运用活动中,幼儿可以“习得”许多真实、有用、活生生的交往语言,这样的学习不需要幼儿通过意志努力就可以达到。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了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语言领域目标中“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等目标也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运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要点还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可见,它淡化了纯粹重视学前儿童语言形式的学习要求,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重视语言交际功能,重视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由此可见《纲要》也确认了语言运用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语言运用的现状:
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直接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但是,通过笔者多年来对在园幼儿语言运用状况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妨碍了幼儿的语言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