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

:

  1.语言交流的对象固定,语言教育活动形式单调,不利于幼儿“习得”语言。

  在幼儿园,幼儿经常在不变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往,许多幼儿长期与固定的本班教师或幼儿(本班)交谈。不论是上课、游戏、劳动、散步还是娱乐、休息,幼儿的交流对象一般是教师或同伴,幼儿每天听到的是相似的语句类型,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面孔,必然会带来幼儿语言运用的倦怠。目前,在日常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依然习惯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语言活动,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只能把有限的语言运用机会给少数的幼儿,大多数幼儿处在消极等待或被动的“听”、“看”的状态,幼儿语言交流方式少,语言运用的途径狭窄。殊不知,语言的发展非常需要个别化的交往与交流,一旦养成语言习惯,将很难改变。然而,许多人成年后不会在与人交谈,不敢与人协商,更不敢大胆地质疑别人,大多是由于在幼儿阶段缺乏锻炼、运用、培养的缘故。

  2.垂直交流——教师是幼儿语言运用中的主要控制者。

  有研究表明,中国孩子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有许多机会要用回答问题和陈述见解的方式进行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讨论,相对来说,交往过程中的“主动协商”“大胆否定”“善于质疑”的行为形成受到了影响。在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交流时较多使用垂直交流。垂直交流就是指从上到下仿佛垂线一般的交流方式。这种命令幼儿或完全忽视他们的想法的交流方式会向幼儿表明这样的态度:“我比你强”、“我比你更有权力”、“你无足轻重”。尤其表现在教师在与幼儿的交谈活动中,比较重视由由教师发起的谈话主题和谈话内容,忽略幼儿主动发出的交流内容或主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一般处在被动、回应的消极状态中,幼儿总是被要求“听”或被要求“说”,久而久之会造成幼儿消极的语言交往习惯。又如,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较重视个体对作品的理解,教师的提问类型一般是“故事里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教师不重视幼儿围绕作品的主动提问,不能很好地鼓励幼儿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支持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对作品地理解,启发幼儿与同伴或别人分享文学作品带来地快乐。我们知道,对于幼儿而言,“主动提问”的教育价值远胜于“回答问题”,如果幼儿的主动

  提问经常处在无人理会的状态,主动提问得不到积极的应答,那么,幼儿就不会积极地运用语言来交流。

  3.交流方式单一,不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能力。

  本来,人的遗传基因里赋予了每个正常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发展的巨大潜力,但由于语言环境和语言教育的不理想,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不如人意。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也是这样,教师比较重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容易忽略幼儿的倾听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的培养。这与21世纪社会对人的全面语言能力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上一篇: 培养小班幼儿的识字兴趣

下一篇: 通过谈话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