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相关内容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3空气怎样流动教案(湘科版)
第三课 空气怎样流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 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3)湘科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2)湘科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空气被定义为地球的物质。既然是物质,首先应是存在的,并且有其种种的属性。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属性之一,也是证明其存在的事实。本课通过建构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是物质。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湘科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内容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3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案(教科版)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材简析】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将引发学生对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讨论和交流。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我们的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通过交流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纸带和尺子的结构特点;第二部分探究“观察和比较,并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学生通过运用尺子对物体进行测量,感受尺子的发展由来,并在实践中学着正确使用尺子;第三部分研讨“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时,感 -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案(教科版)
6、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材简析】 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量物体的长度时,将无法测量或非常不方便。所以本课,学生需要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式、可以弯曲的、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 -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案(教科版)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手来测量距离,但由于用手测量的“拃”单位是非标准的长度单位,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那么我们可以选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本节课将选用回形针、木棒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测量结果比手的测量结果更准确;同时发现用回形针和木棒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第5课中,将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即用同样的标准单位测量 -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2起点和终点教案(教科版)
2、起点和终点 【教材简析】 《起点和终点》是20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2课。教材安排了一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探索(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研讨(谁的纸青蛙跳得最远)。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首先通过聚焦的问题,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