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上)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2个物体的高度差,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
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纸带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
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