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古城”楼书文案(一)
人时时处处要依赖大自然,但又时时处处刻意要同大自然隔着一层。
人性是物质的。
人从呱呱坠地起就从未间断过对物质的索取,从“生存”到“生活”,这种对物质的贪欲在无限地膨胀,而这种物欲只能在极度文明化的世界里才可能得到满足,只有在极度险恶的经济社会关系环境中抗争才可能得以实现。
人性是精神的。
人从第一次享受赞美之辞时,便开始了精神欲望的过程。人吮吸的第一口乳汁,索取物质精神的同时,也在索取精神母爱。爱与恨、尊与卑、成功与失意、认同与排斥……共同构筑了人性的精神世界。既然是征程,必然伴随着流血与牺牲,于是人性总是“很受伤”,征服与目标的无限交替,游戏总是“比较烦”。于是人性开始怀念、向往它的最原始的、最纯朴、最简单的状态——无欲无争,无拘无束,和睦友善,互相关怀。这便提出了令人与自然间的这种“围隔”单纯化的要求,反映在空间上是回归人诞生之初的建筑起点,反映在时间上是再回到那个刻骨铭心的、魂牵梦绕的无比幸福的“纯真年代”。
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人性回归,共同构筑了一种居住文化的回归——“芙蓉古城”。
“芙蓉古城”——“文化生存的回响。”
我们需要真正的自然生存(“芙蓉古城”是自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