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古城”楼书文案(一)
可游——“梦回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一种推崇,更是一种共识,也难怪几千年来中国的迁客骚人反复吟咏一个不变的主题——“忆江南”。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行旅江南的人,谁不为“白云怡意、清泉洗心”的苏州园林而惊叹不置,谁不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圣景而叹为观止?谁不为徽州乡土建筑及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这两大中国乡土建筑的代表之作而魂萦梦绕?若不至此,又怎有“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之民谚呢?
作为成都人,坐拥“锦城丝管日纷纷”的“天府”,心向“暧风曛得游人醉”的“天堂”,然而“海天隔隔”,我们只得以旅游或度假的方式暂寄山水,略释情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天生”的遗憾。
其实,有的梦想并非在苏杭才能实现,“芙蓉古城”的应运而生,不得不说弥补了成都人这一美丽的缺憾。“芙蓉古城”汲涵丽江、苏杭、周庄等建筑精华和老成都文脉传统,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力图做到“很成都”也“很中国”。
在“芙蓉古城”,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湖、岛、山、堤、亭、榭、廊、桥、轩、阁、塔等为主要语素的“江南水系园林”,采用“垒土成坡,掘土成溪,移木成林”的方式,达到了“山水并置,自由曲折”的园林至境。园内和风如兰,花开四季,绿树成荫,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燕啄晴泥,蝶飞芳草,石枕苍流,光揉细波,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歌·如画”的唯美意境。置身其间,或凭拦顾影、望月坐石,或寄兴觞咏、拂席开樽,顿觉逍遥自得,游心太玄,真可谓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乐中有伴……
可居——宅院情结
什么建筑最适合中国人居住?
现在人们常常谈论欧美的生活方式,什么欧陆风情,港式风格,好像那就是品味和格调,其实是很肤浅的认识。实际上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我们,西方倾向个性化、私密化、形式化,生活内容和生活行为较为单一。表面辉煌下的局促拘谨,宏大建筑之中的孤独,对中国人就很不适应。许多老一辈华侨在国外生活了多年,都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发出“乡神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无限感叹。其实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诗意的栖居”的梦想从来就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忘,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记忆深处,其乐融融的传统居住方式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很在乎生活的实质性内容,讲究集体氛围和个人随意性以及相互交流沟通,中国式的生活方式的是很具有历史感和影响力的,还具有一种亲和力,它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适合我们的,还是中国本土文化范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建筑上就是“院式建筑”。
“芙蓉古城”正是将“院式建筑”的精华提炼出来,巧妙组合各种特色建筑(江苏风格建筑、云南风格建筑、川西风格建筑、台湾风格建筑、日本风格建筑等)符号,并成功移植了老成都建筑文脉精华。无论是摆龙门阵的“院坝”,还是“四水归堂”的天井,无不散发着深遂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昔日老成都身影早已不复存在,矗立于眼前的是崭新而又陌生的城市,人们终日面对如浪挑战,有些忙碌,有些疲惫,有些慵懒。昨天印象虽已消逝,但今天我们仍带着过去的记忆积淀,抑或憧憬想象,深存于感觉和内心对于“生存空间”的欲求中。“芙蓉古城”的开发者正是基于现代人(现代城市中的老、中、青)三代对人性生存空间的强烈欲求,投其所好。尊重传统文脉和精华,修旧如旧,古为今用,营造了这样一个“城外之城”——一个与众不同的现代人共同分享和谐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