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教案
(一)课时安排
本课共安排三课时,第一框两课时,第二框一课时。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师的知识准备。从相关数据可以知道,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受地域、城乡差异的影响。加上青少年对互联网、对新事物普遍有很高的热情,在许多方面,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和运用已经不逊于甚至超过了教师。如果教师只是简单讲授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带来的积极影响,互联网信息的良莠不齐、沉迷于网络带来的危害等内容,就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深入研究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给人类社会变革带来了重大影响和无限可能,要对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和发展的前沿课题有基本的了解,也要对媒介素养、网络伦理等问题作深入探究。教师只有以历史的、宏观的视角和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互联网的发展,才能给学生以引领。
(2)学情分析。中学生作为网络参与者,既参与建构网络文化,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关系,陷入网络不能自拔,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无意义的事情上;个别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诱惑,违反网络道德,甚至违法犯罪。对于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而言,使用互联网存在的普遍问题,应该是过度沉迷、浪费时间的问题,是信息辨别和选择的问题,是利用互联网完善自我的问题。青少年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和理解更大的问题是,他们往往局限于日常生活经验,还达不到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层面和伦理道德层面的认识,需要教师给予引领和提升。
(3)具体课程资源的选择。本课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除了教材提供的资源之外,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实施教学。在案例选择上,要选择那些来自学生生活的案例,尤其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价值冲突、思维碰撞及有道德张力的案例。
2.学生准备
学习本课前,学生应该作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初步了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新成果,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等。二是要反思自己的上网行为,看看自己上网的目的是什么,花费了多少时间,同时要了解身边同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