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教案
《大铁椎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通过大铁椎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
2. 学生自由品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基础;合作探究,分析大铁椎的形象;自主交流,理解侠义内涵,分析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理解侠义内涵,发扬侠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侠义内涵;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大铁锤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成语“博浪飞椎”什么意思?
明确:《史记·留侯世家》载:秦始皇灭韩,张良为韩报仇,在沧海君处得力士,做铁椎重一百二十斤,趁秦始皇东游,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后因以“博浪飞椎”为抗暴复仇的典故。
原文: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译文: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2.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