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 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3.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
1、明确含义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