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捞针与有难度的写作——东荡子访谈录
:
苏文健:是的。一句诗也好一首诗也好,它的里面,无节制的大量意象的运用,俨然是一种意象的堆积,它自己把自己消解了,它无形中削弱了诗歌的内在力量,使诗歌本身变得疲软乏力。
东荡子:对。还有一些修辞的东西,无节制地使用,也会削弱诗歌内在的力量。诗歌中难免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可以直接达到的,尽量直接抵达,若难以做到,使用辅助就要注意,如在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方面必须谨慎,不能太过,不能泛滥,要适可而止。一旦需要辅助,这就相当于拐了一个弯。比如说,你要过一条河,有能力者,可以飞过去,或游泳过,直接抵达,不行的话,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或者船只,或者桥梁,再或者飞机等,才能到达彼岸。你要借助其他的工具才能抵达,但是当你借用其他工具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思维从此岸到彼岸的直接性就受到了障碍,我们的情绪就会拐弯。外在的东西阻隔它,就削弱了直接抵达对岸的内心情感。两个激烈吵架的人是不会使用大量比喻或借助一个故事的长篇述说来击倒对方的,最恰到好处的吵架只有一瞬间,不过一两分钟而已,长时间的吵架会极其无聊,陷入无耻的纠缠。一首激情饱满的诗歌的到来,跟吵架的情势有相似之处。
苏文健:是的。一个外在东西的介入,它给你的情感带来一种阻隔性与间接性,失却了直指事物本身的真挚情感。就像佛教里面“舍筏登岸”或“见月忘指”等所说的,成功登陆了彼岸,就要舍得放弃那外在物质的实在,见到月亮就应该要把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忘掉,因为它们都是中介性的外在工具,它们都不是我们诗歌写作的目的。
东荡子:万一没有能力直接抵达,你可以借助其他去实现这种诗歌效果,但是要避免滥用比喻或乱发挥想象。一个对自己要求更高的诗人会很自觉地慎用比喻。为什么要谨慎使用比喻?因为比喻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是一个桥梁,是帮助诗人在某种能力还不及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
苏文健:是的。一句诗也好一首诗也好,它的里面,无节制的大量意象的运用,俨然是一种意象的堆积,它自己把自己消解了,它无形中削弱了诗歌的内在力量,使诗歌本身变得疲软乏力。
东荡子:对。还有一些修辞的东西,无节制地使用,也会削弱诗歌内在的力量。诗歌中难免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可以直接达到的,尽量直接抵达,若难以做到,使用辅助就要注意,如在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方面必须谨慎,不能太过,不能泛滥,要适可而止。一旦需要辅助,这就相当于拐了一个弯。比如说,你要过一条河,有能力者,可以飞过去,或游泳过,直接抵达,不行的话,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或者船只,或者桥梁,再或者飞机等,才能到达彼岸。你要借助其他的工具才能抵达,但是当你借用其他工具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思维从此岸到彼岸的直接性就受到了障碍,我们的情绪就会拐弯。外在的东西阻隔它,就削弱了直接抵达对岸的内心情感。两个激烈吵架的人是不会使用大量比喻或借助一个故事的长篇述说来击倒对方的,最恰到好处的吵架只有一瞬间,不过一两分钟而已,长时间的吵架会极其无聊,陷入无耻的纠缠。一首激情饱满的诗歌的到来,跟吵架的情势有相似之处。
苏文健:是的。一个外在东西的介入,它给你的情感带来一种阻隔性与间接性,失却了直指事物本身的真挚情感。就像佛教里面“舍筏登岸”或“见月忘指”等所说的,成功登陆了彼岸,就要舍得放弃那外在物质的实在,见到月亮就应该要把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忘掉,因为它们都是中介性的外在工具,它们都不是我们诗歌写作的目的。
东荡子:万一没有能力直接抵达,你可以借助其他去实现这种诗歌效果,但是要避免滥用比喻或乱发挥想象。一个对自己要求更高的诗人会很自觉地慎用比喻。为什么要谨慎使用比喻?因为比喻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是一个桥梁,是帮助诗人在某种能力还不及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