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 3.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地理条件 阅读教材P60至P62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章 章末分层突破
章末分层突破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能源的综合利用 ②资源开发条件 ③流域的综合开发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结合资料,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重点) 2.掌握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理解流域开发的主要措施。(难点) 3.学会评价流域开发条件及方式的方法。(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阅读教材P49至P50,完成下列问题: -
高二地理教案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
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3教案: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 2。 学会独立分析和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2教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课时计划 课题: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发展的学习,深入体验地理思维的过程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2、通过案例学习,学会用综合、发展和区域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树立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的思想。 3、通过对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交通布局问题的解决,对国家经济建设的现状有更加具体的理解,从而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教案
课时计划 课题: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课时计划 课题: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聚集、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 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案
课时计划 课题: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指向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课时计划 课题: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 2.结合鲁尔工业区产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 3.通过对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新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 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