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内容。创造新物质,是化学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其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因此,学习物质的制备能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理解。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物质的制备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题作为启蒙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物质制备的基本思路,并初步感知原理与装置的制约关系。王严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研读教材,应用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生产相结合的资源,使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同时也强调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教学背景分析及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感知学科价值:利用化学知识制造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使化学能够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体现了化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
2.建立方法体系:作为实验室制备物质的启蒙课,学生应通过本课题学习初步建立制备物质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制备其他物质建立方法体系,并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长点:本课题属于初中化学的入门章节,学生应以此为载体,丰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概念,还能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加热固体、检验氧气等基本实验技能。
评析:王老师从感知学科价值、建立方法体系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长点三个方面对制取氧气这节内容进行了分析,将本节内容分析透彻、到位,为教学设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刚刚进入九年级学习化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制取氧气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实验室制备物质,学习的内容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方法,理清思路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就愈显重要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课题2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用途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早已渴望亲手制得一瓶纯净的氧气。然而,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都处在初级的阶段,对如何分析和处理实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仍感到束手无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