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案:《苗岭的早晨》
小学音乐教案:《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难点:区分乐曲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扮演“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已布置成“苗族展示厅”的音乐教室。
(一)导入
播放课件,结合“展示厅”的布置,简单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从而引出课题:《苗岭的早晨》。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为乐曲分段。
1、首先,简要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
2、提问:(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乐曲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歌曲,分析鉴赏
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欣赏第一段。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师:
(1)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2)你能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好处吗?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
2、欣赏第二段音乐: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在做些什么呢?
(1)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比较两者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2)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