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记忆

:

  楼林,车流,人海。拥挤不堪的立交桥下,韩梅梅终于没能忍住近乎崩溃的情感,决绝地关掉手机,将一脸泪痕划割在凄然转身之间。

  “不可避免。”韩梅梅深知冲突的必然性,仅只是时间问题。她曾做过多选择分析,最佳方案是顾全家庭,将李雷父母迁离世代生息的海棠沟,或与他们共同生活,或就近租房安置于县城。但问题的焦点在于二老故土难离,更为严重的是女儿小丽会因此弃学,说到做到是她倔犟的性格。而退步于此,则为韩梅梅最大的心痛,那是一方山青水秀的热土,在即将失去“村庄”概念的今天,能顽强留存至今已属不易,毕竟,那是病弱老人与留守儿童的代名词。令人惋惜的是当年因盛产海棠而声名在外的近千人的福地,现在仅有六个老人和两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在支撑着山村的活力,如果将李雷父母也……韩梅梅不寒而栗,她为未来没有了童话而慌恐,更为将失去梦想而惊悸……就连远在上海的Lily King也曾痛惜这是历史的倒退。在老同学Wei Hua的搀扶下,韩梅梅失神地一步步蹒跚在夕阳深处。

  第一次与海棠沟的亲吻实则是见未来的公婆,潜意识里韩梅梅只想走一形式而已,绝没想到那山,那水以及透过掩映在农舍四周那高阔的海棠树,就象李雷父母的热情一样让她如痴如醉,难舍难弃,那时起她就给海棠沟作了“世外桃园”的定义,而后的时间里她将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小山村,抽空总要回趟海棠沟,喝清澈的甘泉,吃香甜的海棠,看豆角秧下的蜗牛,甚至把那只会说话的小鹦鹉Polly也带回了家乡。由于李雷是恢复高考第一批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因而他与韩梅梅的轰动故事便通过村里麦场边的海棠树传播开来,经由绕村而过的马尾河一直传到山外,后被编入了初中英语课本。

  矛盾是由过年引开的。近年由于海棠沟人大都迁往了城市,李雷和韩梅梅担心两位老人会因失去往常的欢闹乡情而伤感,便接来与他们在都市里过节,没曾想刚过正月初三,父亲就惦记着要回去,说夏老伯儿子去年刚失去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借与责任单位商讨赔偿而杳无音讯,只剩老伯和四岁的小孙女根本无暇帮他喂养那只黑山羊和大黄狗,还有大玉奶奶腿脚不便,这年还不知道过得怎么样?其实,两位老人也不愿急着离开,孙女小丽在眼前他们一百个开心,但海棠沟是生活了一辈子的热土,那里有扯不开的扣和理不清的结,离开几天脚下便有不塌实的感觉,最后还是小丽捋着奶奶的白发将老人挽留至初五才送上火车。老人走后李雷和韩梅梅便开始争论,李雷很现实地想让老人摆脱那个贫穷的羁绊,韩梅梅则坚持让公婆留守记忆中美丽的家园,她和女儿共同给李雷打了个让他无以言对的比喻,儿不嫌母丑。初起,韩梅梅曾纠结于媳妇嫌弃公婆找托词拒接老人过来,但想到曾经的“世外桃园”已日益荒芜近乎消失便特别心痛,那是当地人休养生息的沃土,是千百年文明传承的例证,虽然闭塞落后阻滞着现代气息的速度,但难掩老人对全新生态的渴求。李雷父亲坦言,城里的空气难闻,蔬菜没味,水显咸涩,就连飞鸟都让汽车吃光了,在集会似的楼群里住着憋闷。

  李雷对此的解释是,“社会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韩梅梅不以为然:“以失去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繁荣,可悲于我们的思路。”

  “城镇化建设拒绝保守坛坛罐罐。区区一个海棠沟的消失可以换来一千多人的城市生活,何乐而不为?”

  “他们不需要后工业时代的麻痹,他们需要的是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他们在现代文明中寻求简单与质朴,在经济狂热中理性保持着对家乡的守望,你我望尘莫及。”

  不可否认,韩梅梅激烈的言词也代表了李雷的部分观点,但具体到父母的迁留时他又深感不忍,那满身的疲惫,满脸的沧桑,为了他老人奉献了他们全部的心血。让其继续生活在落后的偏隅,不说自己的心境如何,单就村里人的议论也会让他无地自容。毕竟他是海棠沟最有出息的代表。

  对于爷爷奶奶的选择,女儿小丽同样持赞成票。小丽从小的假期都是在海棠沟度过的,对祖籍有着理性的眷恋。她已不是那个跟奶奶在河边洗衣服,去山坡挖野菜,在田埂上捉蜻蜓,玩Polly的小姑娘,前年她乘Lin Tao叔叔的警车,用所学知识帮爷爷在磨房旁植下了五十多株葡萄树,并叮嘱两位老人要保重身体,大学毕业后她要回来改良村里的海棠树,在海棠沟建设生态果园。她很理解母亲对祖籍未来的担忧,她郑重提醒父亲,农村的萎缩至消失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迁离家园无疑在向现实妥协,我们的责任应是改变,创造条件让他们过上健康富足的生活。


上一篇: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下一篇: 有些事情,拿不起,就选择放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