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
晋商的发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清朝开荒执照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