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非常重要,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的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追求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更重要的是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根据以往的统计知识的教学,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统计很好教,因为教学内容不多,也不难,一节课下来我也很满意,似乎很容易把一堂课进行过去,但是学生呈现出的作业却问题一大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学生统计的应用价值、统计意识不高,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呢?我先和同学们回顾了过去学过的统计图,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猜测今天学习内容,比较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也呈现了新知识的学习背景。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课余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挑选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当听到要上台展示时,气氛相当浓厚,全班同学都积极举手。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作用也非常大,同时学生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二、 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例题教学时先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首先让学生按表示数量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顺序观察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回答踊跃;当我抛出问题:“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们一下子静下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下一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