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1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1课时)
教材解读: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当时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歌唱祖国,歌唱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编者把它安排到第一单元,其导引作用和显著地位可见一斑。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用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丰富、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中的名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他们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心理特征,我们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诗词基础比较差,认识问题比较肤浅,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其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并能熟读成诵。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达到当堂成诵。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深沉悲壮慷慨激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角色。
2. 朗读法:新课标重视朗读,对朗读、默读都有严格要求,还要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律,本文文质兼美,字字含情,适合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 讨论法:讲意象隐含的象征意义时,可以生生讨论,也可以师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习兴趣。
4.点拨法:就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相机点拨来突破难点。
学法:1.朗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没读透,老师讲再多也没用,所以要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2.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