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为人之道 胡雪岩通俗形象的名言
临危受托
杭州话里有一种人叫“杭铁头”:偏不买账,老子有啥好怕。在杭州人看来,胡雪岩就是这样的“铁头”。
胡雪岩第一件著名的“铁头”事件,是1861年太平军围攻杭州时受浙江巡抚王有龄所托前往上海购粮。
杭州历史上几乎没有过大的兵祸,但太平军围攻杭州城,连西湖水面都爆发了激烈的水战。
杭州人没有储粮习惯,因为从不缺粮,出城外几十里范围内到处都是粮仓。结果太平军围城,杭州城内根本没有存粮。同时期的《杭州兵祸》记载:“初则鱼翅、海参、熟地、米仁、枣栗、柿饼之类,以当餐饭;继而糠麸、野菜及各种树皮,杂草亦食之。芭蕉叶每斤50钱。”到围城后期,杭州城内已经“饿夫行道上,每仆于地,气犹未绝,而两股肉已被人割去。”
近年发现的文献《记事珠》,内容是咸丰庚申和辛酉年间(1860年—1861年)的日记。日记作者程秉钊(1838年—1893年),自号“臧拜轩主人”,是出自徽州府绩溪县的典当商子弟,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记事珠》记载了太平天国时期,杭城民众流离于干戈之间的惨状:
李秀成率军至杭州,攻武林、钱塘等门。二月二十七日(即公历1861年3月19日),守军尽溃,杭州城市第一次陷落。
(农历二月十九日,即公历1861年3月11日)方城未闭时,城中民仓皇奔走,出凤山、候潮两门者,趾相接也。妇女坐肩舆出城,人索番银五六元或三四元不等,必饱舆夫之欲而后肯行,舆甫出城,即委其人于路而去。时江之涘百舟争渡,雨逾大,风逾狂,舟小人多,覆于水者不可胜计,男妇老幼,悲啼宛转于洪涛巨浪中,旁观者伤心惨目,然俱自顾不遑,莫能救也。其幸而未溺者,率先扬帆去。岸上之人,千百倍于舟,舟既不能遍渡,严城已锢,且不得归,雨打风摇,衣裙尽湿,僵立江岸,色如死灰,哀呼之声,若猿啼狖啸,骇人心魂。呜呼!国家承平二百年,武林城中,无此异变也。是役也,事起仓卒,故惊惶之状倍越寻常,计死于践踏者半,死于江涛者十之二,死于困顿者十之一,而安稳渡江者则仅十之二耳……
日记描述了大批杭州民众在太平军兵临城下之际,出城仓惶南逃,但遭遇钱塘江横亘阻拦,践踏、溺水、饥饿、死伤惨重的状况。
风雨飘摇之中,身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决心与杭州城共存亡,他托付胡雪岩逃出城去,一是请援兵,二是买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