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神吴佳俊:比要求的多做一点
入校后,校内二次招生选拔使成绩优异的他进入了有着中国计算机人才“摇篮”之称的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在清华园,这个班级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姚班”,它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创办。然而,在这个通过层层筛选汇集的30余人的精英班级里,吴佳俊的开始并不顺利:“大一上学期的几门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一些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入门》等比较复杂,学起来有点吃力。”
吴佳俊又重拾起高中的学习方法,经常找班里的同学一起琢磨课业上的难题。“那时他经常忙到很晚,除了学习,还要花几个小时处理社团的事,有时候我们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第二天起来,他已经离开了,几乎是‘晚二朝七’的节奏。”吴佳俊的室友杜超总会忍不住琢磨:“你究竟是如何在尽量少的睡眠下又保证不困的呢?”吴佳俊笑着回答:“人一天睡5个小时就够了,多了就是浪费时间。”
“其实,我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学习方法,可能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点,可选的作业和项目,就尽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参考书目,尽量都去读。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再多读几本。”在吴佳俊看来,课业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点,更在于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运用。
“科研之路漫漫,吾愿上下求索”
进入大二,吴佳俊开始了在“姚班”的科研探索之路。那年暑假,他申请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机会,就此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
也正是这年起,吴佳俊开始了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两年多的合作。这段宝贵的经历使他领略到处于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交汇处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魅力:是否可以从静态的图片中去识别其他物体的动作。如仅从一张梅西踢足球的静态照片而不是整个视频就可获取动态信息?如何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在物体识别和图像分割上?这些都成了他关注的重点。
此后,上课之余,他把大量时间“泡”在研究上,为了方便,实验室的沙发随便一蜷就是一晚。“过去几年,熬夜测试算法对他而言,几乎是家常便饭。甚至在特奖答辩结束当晚,他还马不停蹄地连续奋战两晚,完成了几篇论文的最后修改工作。”杜超说。
“佳俊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我们合作的时候我在清华而他在美国的实验室交流,我们只能通过Skype等方式交换意见。虽有12小时的时差,但我每一次有问题找他,几乎都能在网上第一时间联系到。他除了负责自己的,也不忘适时提醒其他人的工作。”吴佳俊的科研合作伙伴,和他同在“姚班”的汪一宁说。
正是对这些领域的专注,吴佳俊已有两篇论文,即《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物体聚类》和《互联网图片的中层概念学习》,刊发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IEEE CVPR(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一个在领域内得到极高认可,甚至被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博士毕业标准的论文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