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与小清新
我们喜欢阳光、蓝天、自云、墙上的手影、小雨过后街角的茉莉香味、夏天的冻柠茶在玻璃杯上凝成的水珠……无论敏锐还是迟钝.美好的东西大家都有感觉.我们之间的区别是你怎么去描述它、认知它。
我们害怕杀戮、血腥、恐怖、密集事物、怪异装扮、非大众的审美、刀刀见肉、外星人和可怕怪物撕碎人类……无论基于现实还是幻想。暴烈的东西都让人不适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证实它还是逃避它。小清新和重口味其实是一体的。如何面对自己和如何面对世界。
小清新养成路线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一个叶三原创的段子是这样的:
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个作家.一个村上春树.一个张爱玲。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个导演.一个王家卫.一个岩井俊二。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地方.一个普罗旺斯.一个香榭丽舍。贵国小清新至少毁了两种食物.一个卡布奇诺。一个提拉米苏。
这个段子至少毁了两个逻辑定律.一个同一律.一个排中律。但无法否认的是.在我们现在的语境里.小清新的确几乎等于喜欢上述事物的人——搞得很多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了。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小清新脱胎于小资.从小资那里继承了对物质格调的追求。然后升华为一种审美范式。小清新是对消费社会的反向崇拜.他们反对消费物质.同时却在消费符号.他们实际上是把物质所附带的概念抽离出来成为自己的消费品.然后宣称反对物质。遗憾的是.这种消费当然无法脱离物质(品牌)而存在——从村上春树到提拉米苏.他们(它们)的悲剧正在于此。
情感泛滥、内心敏锐、自我意识、粗通文墨.基本上你就具有了成为小清新的技能。氛围胜过情节、感觉重于表达、情绪多于逻辑.当然.还有短语胜过长句。具体地说就是。缺乏现实细节的寂寂度日和乐于构筑内心世界的自我欣赏。这当然也是小清新一词如今会成为贬损人的原因——他们实在是太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了。
要说我们把小清新的世界拆开来.其实会拆出不少现实细节.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家、导演、食物、地名。但它们并不反映现实.只反映使用者本人的内心.它们存在于现实当中.但它们的意义却只存在于使用者的想象当中。
这固然不能怪小清新.文化的创造力已经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任何文化趣味领域都是如此——制造偶像的不是偶像本人.而是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