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25年救子路
重庆妈妈彭茂琳的儿子在1岁多时被确诊罹患血友病,丈夫因不堪压力在儿子13岁时离开他们。彭茂琳为了救儿子吃尽苦头,在带儿子跟血友病斗争的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血友病患者及家属。为了和这个群体共同自救,她创办了剪纸微型企业,让患者和家属学习剪纸,成为世界银行、中国扶贫基金支持的项目之一。25年不懈努力,彭茂琳不但带着儿子和这个群体走出经济困境,更走出了精神困境……
1岁多儿子不幸罹患血友病,儿子13岁时丈夫因不堪压力逃离
彭茂琳是重庆市渝北区人,小时候一场意外导致她腿部残疾。高中毕业后,她进入当地一家企业上班,并读完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工商企业管理的全部课程。1986年底,彭茂琳和本企业工人邱健(化名)相识相恋,并组建了家庭。1987年8月,他们的儿子海波出生了。儿子的降临,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多快乐。
1988年11月,海波1岁多时,彭茂琳无意中发现他腿上有一块青包,她以为是孩子不小心磕碰的,就没有在意。可不久后,海波身上又莫名其妙多了一些青包,里面还有硬块。
彭茂琳忙和丈夫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的凝血障碍疾病,患者只要有一点小伤,就会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彭茂琳夫妇还没来得及稳住神,小海波突然脸色青紫,大口吐血,被送进了急救室。
原来,海波的腹腔出血了。经过医生急救,海波腹腔的出血止住了。医生对彭茂琳夫妇说:“你们带孩子回家吧,他还有3个月的时间……”彭茂琳一下子瘫倒在地,邱健也差点晕倒,两人哭着求医生救救儿子。医生同情地看着他们,无奈地摇摇头。
此后,彭茂琳便带着儿子到处看病。成都、武汉、北京的各大医院,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1990年,彭茂琳又带着儿子去成都看病。在成都市血液研究所,她买到一种叫凝血因子的注射药。血友病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只有在出血时输入凝血因子来止血。这种药一瓶需要150元,而那时彭茂琳全家的月收入也就280元。当时在四川只有成都有这种药,且需要低温保存。海波每个月需要注射三四次凝血因子,每次去买药,彭茂琳都需要转4次车船。很快,家里一贫如洗,彭茂琳只好到处借钱给儿子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