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冷漠和热情:你可以看到红尘,而你不是红尘

:

  这个问题直到宝宝四个月时我才忽然有了某种解答。也许不是科学解答,但对我自己有重要的意义。

  从三四个月开始,宝宝注视世界的目光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她开始集中注意看事物,神情凝注,眼神发亮,充满兴趣,有时候皱着眉头,看得出琢磨研究,小手会尝试性地接触事物,用笨拙不熟练的手指跟随目光,探索世界。让她感兴趣的是一切事物,不仅仅是玩具(很多时候都不是玩具),而是一切一切。她喜欢听金属盒敲击桌面的声音,喜欢伸手将布从表面掀开,喜欢用手抚摸木头椅子表面的花纹。哪怕是看一个电话架上的笔筒,也能让她手舞足蹈欢欣很久。

  那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从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遗失的不是什么梦想和情怀(很多时候人的梦想只是变形成为其他更为蓬勃的欲望),而是那种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注视的目光。发自内心,充满喜悦,目光澄澈,保持兴致,带着思索,不带预设的偏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注视世界。这是人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精神畅游,也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诗意的心灵旅行。事实上,这正是诗的定义。

  人到了一个阶段,在知识已经塞得有点餍足、梦想走入阶段性瓶颈、生活仍然充满迷惘、精神探索在原地徘徊不前的时刻,一个孩子的降临,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点化。她的目光能扫清迷人眼目的屏障,重新带领一个人找到目光的方向。跟着孩子的眼睛,才能发现,世界原本不是我们嘴上随便说出的那个样子。

  大多数人对日常生活缺少观察,口中充满先入为主的偏见,用这些偏见不断衡量生活,做一份工、进一家餐厅、读一本书,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身份定义。成年人的眼睛里,事物分成有用和无用两种,对目标有用的才值得做,无用的就提不起兴致。只是有人目标是股票,有人目标是学术,但功利之心相似。以功利心衡量事情,难免会焦灼,任何对有用之事的阻挡都成了焦灼的来源。婴儿的眼睛里没有这一切,她只看看到风吹落纸张,玻璃透明,石子落在地上。这是事物本来的面貌。当一个人能像婴儿一样注视这个世界,才可能忘掉时时逼迫自己的焦灼感,彻底平静下来。

  一个人自己还是婴儿的时候,有纯净的目光,却没有知识和观念的工具,而当他长大,用知识和观念将自己武装得严丝合缝的时候,他已经看不透这副武装,而成了武装的傀儡,没兴致再思考。这或许是精神生活的一条必经之路,初心和能力的不匹配成为探索的障碍。人类的终极文艺理想是读懂宇宙和人世间呈现给我们的画面,需要强大耐心。初心和工具,二者皆不可少。婴儿恰恰在此时出现,出现在我们具备工具、忘掉初心的关键时刻,她重新擦净人的眼睛,指出人目光的方向,心的方向。

  所以说婴儿是上天的礼物,这时才最能体会得清楚。

  我想说的基本就是这些。最后还有一点点有关“此刻”的话。

  我们生活在此刻的宇宙,这不仅仅是一句大白话。人类不可能进行时光穿梭,我们活在当下,不是上一秒,不是下一秒,永远只是这一秒。人不需要苦苦思考如何旅行到下一秒,只要活过了这一秒,自然就到了下一秒。

  人世间的事同样如此。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当你写一行字,吃一餐饭,你是在当下写字,在当下吃饭。人容易焦虑的地方就在于,人总是情不自禁把当下与未来相连,写字的时候想着这行字未来能带来多少赞誉,吃饭的时候想着如何吃才能节省时间。人总以为自己可以和未来打交道,因而对未来充满谄媚。甚至连孩子的玩耍,也要联系未来她能如何提升技能。可是人并不能和未来打交道。人永永远远被困在此时此刻这个空间里,人一辈子无论有多少金银财富,也只能拥有此刻这一个狭小空间。如果不能真正活在此刻,那么人就一无所有。人的困境就在于,当所有目光都只看着未来,当下就变得难以忍受。人没有耐心注视当下,甚至与当下背离,于是焦虑自卑拖延烦躁,都在这种背离中接踵而至。


上一篇: 李尚龙:听话的孩子,都有一种难言的悲伤

下一篇: 李筱懿:生活不需要自以为是的裁判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