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冷漠和热情:你可以看到红尘,而你不是红尘

:

  在校园和工作的边缘晃荡一阵之后,人迅速站在结婚生子面前。这是整个一生中最容易恐惧或者仇恨生活的时刻:这就要生活了?我还没有开始实现自我,生活就这么来了?生活会把我淹没吗,会把理想淹没吗?我是不是永远做不到我想做的事情了?此时对生活的抗拒,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怀疑和对梦想流逝的恐慌。

  日常生活逐渐扩大,像夜晚到来时的阴影,将越来越多的空间笼罩,将人逼到角落里。要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从职业生涯的方向,到住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再到买什么水龙头,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人的精力,一件一件引人焦躁,原来喜欢的事情好像不那么有趣了,想做的事情尝试起来更是困难,放弃却似乎那么容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生活的悲剧性吗?问题出在哪儿呢?想不出解答,就只能把所有怒气撒在生活上:都是这该死的日常生活毁掉了我的一切。

  有一小部分人旁观到这样的过程,选择站在生活之外——不结婚、不置业、不生小孩,甚至不工作。为了保留少年梦想,或者为了自我实现,放弃掉一般大众所孜孜追求的大部分生活,做一个离世者。而似乎这成了想要追求梦想和自我的唯一方式。就像月亮与六便士或刀锋中描述的主人公,脱离社会生活与家庭,在漂流中寻找和追求。久而久之,梦想家就和生活者分离了,艺术家似乎成了日常生活的对立面。孩子,一个孩子!除了让女人变衰老,让欢乐和自由消逝,给生活增添无穷负累,还有什么功用?

  于是,不想结婚的人不少,不想要小孩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对文艺有追求的群体中更是如此,家庭和子女似乎是放弃的标志,是一个人放弃文艺理想、融入俗世社会的怯懦者的标志。

  那么问题来了(原谅我用这个表达):日常生活是否是人生精神追求的阻挠?人的精神之路上,日常生活究竟有什么地位?

  实际上,将梦想-日常生活对立起来的二分法有很深的问题。人一旦习惯这种区分,就容易对精神追求的方式过于关注,而对所追求的事物本身失去了足够的关注。

  少年时容易附庸风雅,以为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人到中年发现那些事物不能改变生活方式,也就不再有兴趣追求。于是少年读尼采、黑格尔比中年还多,手不释卷开口必提,中年却没兴趣再装模作样。实际上二者都说不上是爱,差别只在于对未来是否野心勃勃。

  下面我想谈谈宇宙了。不是谈宇宙本身,而是想谈一下我如何看待生活。

  宇宙中有太多奥妙深邃的东西,我不想说很多,只想谈一点点:我们的宇宙就是此刻的宇宙。

  这句话有点让人不明所以,不过其涵义是相当简单的:我们只能见到此时此刻的宇宙。我们抬头看到的星空,是遥远的星星寄送给我们的光。那些光经过千万公里距离到达我们,发源地不同,到达我们的时间也不同。百万光年之外的星光,到达我们就已经经过百万年。我们可见的只是星星点点,而其蕴含的已是宇宙上百亿年的历史。研究宇宙,也就是从所有接收到的光中,读出宇宙的历史和本质。


上一篇: 李尚龙:听话的孩子,都有一种难言的悲伤

下一篇: 李筱懿:生活不需要自以为是的裁判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