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要少看成功,多看败局;人家的商业模式别照搬
创业是在不确定的环境用不确定的团队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必然是一个动态过程,某一个步骤可能会顿时明月,但也可能会在某一个瞬间满盘皆输。方向正确,在适应的路径上坚持并快速奔跑,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在错误的路上,谨记,“停止就是前进”!
商业模式是人家的,千万别照搬。
如今,言必称小米模式几乎成为创业者的语言标配,甚至是商业模式的“金科玉律”,潜台词就是,瞧人家小米,就是这么成功的,我对标小米,准没错。
对于小米案例研究最深的莫过于创业教授李善友和自媒体大咖金错刀,两位都在各自的讲课中提到过,小米在发展过程中都正好借助了几次大的风口:智能手机市场大爆发、微博的快速兴起、微信的深度渗透。如果没有恰好遇上这几次大风口,小米怕是也难以成就如此业绩。势能并不是只有小米有,当时同处一个行业的,甚至品牌、资源、影响力更强的厂商为何没能成功?甚至还有国外手机厂商退出中国市场?小米的成功不是只因为有风口,更重要的是,在风口启动之前提前储备。在看准了智能手机未来的市场潜力时,开始先从MIUI入手构建操作系统培养一批发烧的铁粉;在国产手机与国外手机争夺市场之时,用超低价格撕开低端机市场;在其他厂商的主战场还停留在电视广告时代时,率先采用社会化营销让品牌潜入大脑;更重要的是,雷军本身就是个手机控,过去N年都在为这一件事储备力量。小米只是在风来的时候,顺风起飞而已。
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独特性,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也有“英雄造时势”的理由。小米可以在创业初期找到优秀的合伙人,前提条件他是雷军,是金山掌门人,雷军的个人号召力不可忽略.另外,小米能在2011年以“发烧”“性价比”横空出世,也和雷军手机超级发烧友身份有关,雷军投身手机行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年的积累和储备,基因决定了一切。
谈到这里,不禁想起2014年的在线教育热和互联网金融热,大批的机构在看到风的时候冲进风口,以为局部地区阵风八级会大到把自己吹起来,不成想,阵风不过2-3个月而已。一但停下,只能摔得更狠。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出现互联网焦虑症,都试图用小米的《参与感》改造互联网,打造粉丝经济。如今,随便去参加个项目路演,几乎一半以上的项目都会说自己要建社群、培养粉丝,用参与感打造铁粉。这不是不对,但是不同的产品真的都可以套用这一模式吗?答案,不一定。
小米在互联网时代有如神一般地存在着。雷布斯的风口说,更是影响力巨大,引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寻找风口,等风来。但是风,真的可以等,猪,真的可以飞吗?
小米《参与感》一书中确实画了一幅猪的漫画,但是,请注意,那只猪长了翅膀!对,你没看错,其实并不是因为风大到可以把猪吹起来,而是猪自身已经拥有了可以飞得翅膀,当风刮过来的时候,借着势能,才能起飞了!在模仿一种商业模式的时候,先回头看看自己,能不能长出翅膀吧!
少看看成功,多看看败局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谈创业是容易,真行动是奢侈。哪怕不会去真正创业,人们也会热衷于在茶余饭后闲谈两句,谈的是创业者光环,听得是创业宏伟梦想,而对创业的看法过于乐观,甚至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