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初创企业估值?
公司估值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拿成熟企业来说,估值方法存在多种,如 DCF 估值法(估算未来 5 年的现金流),可比公司估值法(比较同类公司的财务指标如市盈率 P/E、企业价值倍数 EV/EBITDA 等,以这些公司的价值为标准推算待估公司的价值),可比交易估值法(与前者类似,以同类公司在并购中开出的价格为标准),CAPE 估值法(以 10 年内的周期市盈率为准并排除通货膨胀等因素,计算时间更长),房地产企业常用的 NAV 估值法(主要考虑有形资产),互联网企业常用的 DEVA 估值法(主要考虑用户量)等。应用上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下来是不是有点儿晕?没关系,因为以上方法都不是重点。我们要明确一件事:估值是主观行为,估值得出的企业价值也不需要公允,只要令交易双方都能够接受即可。
这么说是因为:
即便采用有理有据的估值算法,不同的计量方式仍会产生差异较大的结果;
交易时需要的价格和企业真正的价值是两回事儿,何况价值本身就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供求关系影响巨大,一家企业并不会因为被投资人哄抢而变得更好更强,但其股票却会确实涨价,反之亦然。
因此,与其说初创公司的估值是经过「计算」得出的客观数字,不如说对初创公司的估值是将一个拍脑门结果逐渐合理化的「验算」;而最终敲定的估值,更非由交易某方或第三方推算得出,而是创业者与投资人博弈得出。
说简单一点儿,初创企业估值的结果不是你企业的价值,而是投资人愿意为你的企业花多少钱。
那么问题来了,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估值的判断呢?
供求关系。从供给角度来看,更加创新、切入市场更蓝海的企业是「物以稀为贵」的,而没什么创新点的企业就没啥议价能力。从需求角度来看,投资人们哄抢的企业自然可以大抬身价,而只有一个投资人感兴趣的话企业就没太多话可说了。因此,多找几个资方,多向资方推销自己,在交易中营造卖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