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记忆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后在8家软件公司任职,后来还进了有名的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他不断地跳槽,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喜欢钱跳槽,还是为了跳槽而跳槽。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只要是他承接的业务,即使是几千元新币,用户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他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到。而对于其他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软件的价格根本不配享受这样的技术服务。
在新加坡,他认识了一位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出资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鱿鱼。那次创业九死一生,许多人认为他不值,有好工作、有好前程,为什么要把自己从浪峰推向谷底。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创始人,享有“中国闪盘之父”的邓国顺。
对于邓国顺的成功,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他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绝境”,每次都从绝境中脱颖而出。但是如果把他的经历串联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一开始的目标就十分明确。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他成功的基石。
在朗科的每个会客室里,都挂着一个镜框,上面写着:成为移动存储和无线数据通信领域的全球依靠者。而包括邓国顺在内的所有朗科员工的工作卡背面,则对应着这样一句话:在成立之初,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和信念。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制约。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中生存下来的维克托·弗兰克尔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看待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暂时的困境是最好的老师,他足以让心灵沉静,让头脑成熟。年轻的我们,有着发火的热情。而“热情如火”还需要加上“理性之柴”才能越烧越旺。态度正像一双手,它可以添柴,也可以泼水。以后,当我们面对人性、面对责任、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用“态度”这双乎决定自己的人生:航向和高度。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向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荣誉、金钱、地位、利益等,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说三道四,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们的大脑成天被各种欲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我们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我们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
法拉第曾说过一句话:“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
成功的奥秘是这样的——选准了目标,就只管埋下头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专心致志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过多地考虑结果如何,不过多地患得患失,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成功会自然地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