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6篇关于清明节的文章
老家门前小河边依旧是一排柳树,摘上一支新鲜的柳枝,系上一串飘坟纸,来到先祖的坟前。不知何年先辈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朴树,历经百年风霜,已长成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老年人都说这是先祖积德,我深信不疑。我的祖先、奶奶、大伯、阿爹都长眠在这棵朴树下。捧起坟前的土,堆在亲人坟头,跪在亲人的身边,深深地叩头拜下,泪水沾湿了脸庞,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奶奶的身形犹在眼前。头戴自缝的二片帽,穿一身中式斜扣衫,零丁的三寸金莲,小脚丁呀丁的仿佛没站稳似的。捡着门前路边丢弃的锈铁钉、碎玻璃、树枝……怕赤脚的路人扎坏了脚底。
奶奶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我3岁、弟弟一岁那年我们失去了母亲。从此,奶奶就是我的亲娘,她常常在我耳边说:“帮忙别人就是给自己积德,以后的路也好走。”记得我上大学的那年,临走时奶奶给了我一包缝针和一团自制的棉线,语重心长地说:“苦日子不怕,再苦也别忘行善积德,这针是给自己和给别人缝扣子用的,这线叫万里长,不能吝啬。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铺路。”朴实的语言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魁伟的身材,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千斤重担一肩挑,又当爹又当妈地把我俩拉扯长大。我和弟弟都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家境一贫如洗。孩子饿得夜里又哭又叫,为了不让孩子挨饿。父亲把捡来的青稞麦,半夜用手搓去皮放陶罐里煮熟了喂我和弟弟。长身体时,割一块肥肉就着大米蒸熟了酿成米酒,算是最好的营养品了。阿爹常唠叨的一句话:“有命爬山无命入海,有出息念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们念。”
现今,我也年过半百。一生从医,悬壶济世是我一辈子的信念。奶奶、父亲没给我金山银山,但是给了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和为人道理。
又是一个清明节,我怀着感恩的心祭奠我已故的亲人。你们的灵魂在我那里得到了升华,你们的美德在我身上得到了延伸。
清明的文章(三):
恰逢花开,再季清明
岁月斑驳的过往,我拈花为绣,从春到冬,穿越了整个四季还有白昼,如今,亦是四月迷离,行走在江南,步步都是以前的荣归故里。
撑一把油纸伞,描一幅山水长,潜心勾画,早已临摹不出旧时模样,依稀不变的,或许仅是这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别问我,那欲断魂的行人在哪,也别寻那个遥指杏花村的牧童,自唐至今,该去的也是去了。茫茫长河,说的不仅仅是历史,也是时间,亦如这清明的风雨催蚀不了年轮,却催蚀了岁月。如此,安好的但是是后世的我们。
素白衣袂,裙角嫣然,品茗思香,静待花开,不施粉,不点砂,不抹胭脂,不涂丹蔻,这淡雅的清明拢了我整个浓媚的人生。还有啼鸣的子规,岸边的廊坊,之后才知,原先昔日心心念念的,到最后也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