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当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就喜爱看书。但是当时我所能看到的书全都只能是学校所发下来的教科书。由于年代的限制,有着种种的原因使得我无法看到更多更多课本之外的书籍。
记得还在上学时,特别是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学期初刚拿到学校新发下来的课本时,我都会无比兴奋,巴不得一口气将那些书本一读尽兴。这使得我直到现在只要一闻到那新书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我都会有种莫名的兴奋与幸福感。

小的时候,我看书的倾向与习惯主要是两种:一是看有绘画图片的书;二是看有关于讲述故事的书。因此,我如今对小学以来的语文及美术课本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于我小时候读书倾向与习惯的认识,是我稍长大之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时才意识到的。因为旧去的历史总是要在经过许多年之后再去回顾、翻阅时,才会显得清楚与清晰。

当我们正经历当下,不管你有多么地清楚自己,你终究只是一个当局者;待若干年后,当你跳出那一段时空再去看待你的过去时,已俨然是一位对那段“时空棋局”的旁观者。往往在这个时候你才最清楚你的每一个棋子的每一个步骤是应该如何去走的;才知晓哪几步走对了,哪几步走错了。----后悔,也便就由此产生了。

读书可以净化灵魂,读书可以增加修养……此类的说法尚且正确。但若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类的说法,却总觉得是将读书的动机看得有些过于功利性,我认为此说法尚缺妥当。林语堂先生在其著作《生活的艺术》中说到: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 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这或许就是对读书非功利性的一种最佳的阐述。

我的认识是看书确实是可以增涨见识。小的时候看书是出于单纯的对书的好奇,以及对书中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的兴趣。渐渐长大后,尽管懂得读进书里的更深层的意思,而且还能读到除教科书以外的一些书籍。但在我还没有涉猎各种各类的书籍之前,我会觉得书不就是那几本吗?说的内容不就是那些个吗?所以就没有想再去读更多的书。

上了大学,当我读了一些不同种类的书之后,才恍悟自己思想的狭隘与渺小。原来书里还有如此多如此大的异样洞天,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塪井之蛙”的寓意。“夫井蛙者,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口寸天正是我之前所读过的书及所形成的思维,当时我就觉得“书”里所讲的就是这些了,我的知识结构也就只有这寸天大而已。其实读书就像食菜,一直只吃两三道同样的菜,便就认定菜就是只有这两三种味道。尽管知道还有许多不同的菜存在,但毕竟未曾尝到,就会认为和吃过的菜味道差不多,因为我的味觉就只局限于对那吃过菜的感觉,再也生发不出其它的味了。因此,就会自我满足地说:“盖菜之味,吾全晓矣!”不免显得愚昧与自以为是。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滇王对汉使者问到:“汉孰与我大?”这一著名的“夜郎自大”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自以为是”的这一经典行径的可笑之处。远古人类认为天就是一个大锅盖,地是四方形的。这一认识一直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千百年后人类真正认识到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后才终止。所以,当一个人所接触到的知识有限,就会使自己的认识形成狭隘。

人都有定势思维与初步自信,总觉得自己的认识已经相当透彻了,觉得自己的品性思想已经居于列子之上了。尚不知原来“无知者甚是无知自己是无知者”,这句话读起来像是绕口令,但其道理却是不绕的。

冰心在其诗集《春水》中的一篇“墙角的花”中说到“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但很多人却是“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大了”,很多人就是这様自我膨胀的,满天满地的只充斥着自己的灵魂与躯壳,甚至哪怕还能容下除了自己躯壳与灵魂之外的东西,也只是那带有自己影子的飞鸟与冷风。

由于定势思维及初步自信,使得很多人因为知识狭隘而显得不明是非。他们会一直坚持维护自己所拥有的狭隘的思想与认识,不管它是否正确。因此就很容易被某些掌握自己定势思维内的人的误导与蒙骗,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了主见与立场。因此,多读书还可以正人视听,可以明人是非。

标签: 读书

上一篇: 蝉趣

下一篇: 谁为了你,曾不顾一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