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
上道铺村村口有一条五、六宽的大河,只有两条木头搭在了河面上,是通往外面的通道。大婚那天,大姑姑穿上了大红的嫁衣,样子美的像月亮里的嫦娥,身材高挑,凤眼含黛,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丝丝怜惜。大婚的那天早上,我奶奶躺在炕头装病,说什么这身体犯了病,没法招待亲家,让媒人过了话,把新娘子送到河边。瓦蓝蓝的天空宁静而高远,河两边的树木黄绿相间,清澈的河水映照着新娘子美丽的倩影,折射到天空上,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大姑姑抬头看看天,又转身看看送行的亲人,径直向独木桥走去,大姑姑的心里一定在怨恨奶奶,奶奶竟然这样狠心,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女儿。其实奶奶的心里比任何人都疼,为了能给大伯多攒点娶媳妇的钱,省去了婆家的招待费,也只能舍了女儿。
3.
至今让我一直怀念的是奶奶为我做的一种叫做“烀饼”的美食。“烀饼”,是河北地方的一种小吃,是用玉米面儿做的,穷人们都能吃得起,饭和菜一锅出,这样即省时又方便,深受广大百姓的喜欢。
每当秋天的时候,奶奶把收获的玉米挂在窗前,金灿灿的,映着奶奶布满沧桑的脸。奶奶说:“等到玉米干好了,就磨成面,给我摊烀饼吃。”秋日的雨水少,火热的太阳照射在窗前的玉米上,我总是站在窗前抬头看着这些玉米宝贝,期待着它快些干透了,好早日吃上奶奶摊的“烀饼”,奶奶摊的“烀饼”外焦里嫩,松软可口,想着想着不由得让我垂涎欲滴。奶奶总是站在我的身后笑,说我是个“小馋猫”。奶奶还说:“一定要等到玉米干透了,这样磨出来的面才精细,做成的饼才好吃。”几日后,奶奶把挂在窗前的玉米摘了下来,放在簸箕里,搓成玉米粒,还拿来了铁签子,只见奶奶左手握住了一穗玉米,右手拿着铁签子对着玉米棒的根部,一用力,玉米粒就噼里啪啦地落在了簸箕里。不一会儿的功夫,簸箕里的玉米都被奶奶搓成了玉米粒。只见奶奶端起簸箕走到了大门外,顺风站在老梨树下,奶奶的手上下翻飞,簸箕里的玉米绒随风飘到了空中。像蒲公英的伞,又像街边老柳树的柳絮,漫天飞舞着,飘飘荡荡,带着奶奶沉甸甸的爱。
奶奶把簸箕里的玉米粒装在了面袋里,足足装满了一整袋。我知道奶奶就要去磨坊磨面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农村经济还很落后,村里还没有通上电,先进的机械化粮食加工厂还没有面世,全村的百姓还是用最原始的磨台磨面。直到后来,我父亲开了粮食加工厂,才解决了村里人磨面的困境。
上道铺村村口有一条五、六宽的大河,只有两条木头搭在了河面上,是通往外面的通道。大婚那天,大姑姑穿上了大红的嫁衣,样子美的像月亮里的嫦娥,身材高挑,凤眼含黛,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丝丝怜惜。大婚的那天早上,我奶奶躺在炕头装病,说什么这身体犯了病,没法招待亲家,让媒人过了话,把新娘子送到河边。瓦蓝蓝的天空宁静而高远,河两边的树木黄绿相间,清澈的河水映照着新娘子美丽的倩影,折射到天空上,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大姑姑抬头看看天,又转身看看送行的亲人,径直向独木桥走去,大姑姑的心里一定在怨恨奶奶,奶奶竟然这样狠心,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女儿。其实奶奶的心里比任何人都疼,为了能给大伯多攒点娶媳妇的钱,省去了婆家的招待费,也只能舍了女儿。
3.
至今让我一直怀念的是奶奶为我做的一种叫做“烀饼”的美食。“烀饼”,是河北地方的一种小吃,是用玉米面儿做的,穷人们都能吃得起,饭和菜一锅出,这样即省时又方便,深受广大百姓的喜欢。
每当秋天的时候,奶奶把收获的玉米挂在窗前,金灿灿的,映着奶奶布满沧桑的脸。奶奶说:“等到玉米干好了,就磨成面,给我摊烀饼吃。”秋日的雨水少,火热的太阳照射在窗前的玉米上,我总是站在窗前抬头看着这些玉米宝贝,期待着它快些干透了,好早日吃上奶奶摊的“烀饼”,奶奶摊的“烀饼”外焦里嫩,松软可口,想着想着不由得让我垂涎欲滴。奶奶总是站在我的身后笑,说我是个“小馋猫”。奶奶还说:“一定要等到玉米干透了,这样磨出来的面才精细,做成的饼才好吃。”几日后,奶奶把挂在窗前的玉米摘了下来,放在簸箕里,搓成玉米粒,还拿来了铁签子,只见奶奶左手握住了一穗玉米,右手拿着铁签子对着玉米棒的根部,一用力,玉米粒就噼里啪啦地落在了簸箕里。不一会儿的功夫,簸箕里的玉米都被奶奶搓成了玉米粒。只见奶奶端起簸箕走到了大门外,顺风站在老梨树下,奶奶的手上下翻飞,簸箕里的玉米绒随风飘到了空中。像蒲公英的伞,又像街边老柳树的柳絮,漫天飞舞着,飘飘荡荡,带着奶奶沉甸甸的爱。
奶奶把簸箕里的玉米粒装在了面袋里,足足装满了一整袋。我知道奶奶就要去磨坊磨面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农村经济还很落后,村里还没有通上电,先进的机械化粮食加工厂还没有面世,全村的百姓还是用最原始的磨台磨面。直到后来,我父亲开了粮食加工厂,才解决了村里人磨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