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湖看荷花
:
荷花叶大,直径可达70厘米,全叶,呈盾状圆形,具14-21条辐射状叶脉。叶面深绿色、粗糙、满布短小钝刺。刺间有一层蜡质白粉,故能使雨水凝成滚动的水珠。叶背淡绿,光洁无毛,脉隆起,中央有圆柱状叶柄挺举荷叶出水。柄上倒生较密刚刺,叶柄与地下茎相连处呈白色,水中及水上部分则为绿色。叶分三种:以顶芽最初产生的叶,形小柄细,浮于水面,称为钱叶,或叫荷钱;最早从藕带上长的叶略大,也浮于水面,叫浮叶;后来从藕带上长的挺出水面的叶叫立叶。无论是钱叶、浮叶或立叶,出水前均相对内卷成棱条状。立叶依生长早晚,其大小、高矮、顺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阶梯和下降阶梯。在新藕形成时抽出的立叶,比前张大而刚刺较短,叫“后把叶”,在其前方再出现一张形小、柄短、叶背微红的叶,叫“终止叶”。人们只要辨别出终止叶,就能找到泥中新藕的方位。
荷花的花瓣分为单层、复层、多层,大中花群区分为单瓣(2~20个瓣)、复瓣(21~590个瓣)、重瓣(60~190以上个瓣)。小花群相应的花瓣较多,单瓣(2~200个瓣)、复瓣(21~590个瓣)、重瓣(600~1300以上个瓣)。千瓣以上的花比较稀少,所以尤显珍贵。荷花的外在美,不在乎瓣多瓣少,也不在乎是什么颜色。荷花的美在于那大片的绿,绿中那点点的红,红中那片片的白,白中那细细的紫,紫中那小小的黄,黄中那尖尖的绿。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大大的荷叶浮在水面上,就象一个个大玉盘,露出水面的又像个小雨伞,还有那打着卷的、高高挺立的荷叶,犹如少女跳舞时高高飘起的裙摆。偶尔,看见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的一朵朵水花落在了“玉盘”里,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可爱透亮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几只青蛙瞪着鼓鼓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害怕了,又“呱”地叫了一声,跳到水里去了。含苞待放的骨朵象个小姑娘一样,亭亭玉立在一片绿色中。一只蜻蜓飞来落在那骨朵的尖上,正应了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名句。阳光洒在荷花园中,那盛开的荷花格外娇艳,它们象仙女一样,把白色的、红色的花瓣一层层展开,露出金黄色的花蕊和嫩黄色的莲蓬,微风吹来一阵阵的清香,几只蜻蜓在荷花上飞来飞去。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院馆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北湖中高高矗立的四面观音佛像,是文成公主的化身,代表着荷花的佛文化象征,也是汉藏友谊的见证。
文成公主是济宁任城人。根据历史记载,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她的父亲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兄弟,字承范,早年随李世民父子征战天下,因战功显赫,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被封为任城王。贞观年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大唐求婚,唐太宗共21个女儿,均不愿下嫁边陲,唐太宗也不忍心将自己亲生女儿送往边远之地,李道宗献计将女儿以太宗养女的名义代替公主嫁往吐蕃。太宗听后非常高兴,就将身在任城的李道宗女儿李雪雁封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聪慧美丽,知书达理,虽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任城王李道宗带领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一直迎到扎陵海(青海南部),见了道宗后行子婿大礼。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藏族人民的爱戴。文成公主去世后,当地人把她看作是救苦救难的白度母,也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荷花叶大,直径可达70厘米,全叶,呈盾状圆形,具14-21条辐射状叶脉。叶面深绿色、粗糙、满布短小钝刺。刺间有一层蜡质白粉,故能使雨水凝成滚动的水珠。叶背淡绿,光洁无毛,脉隆起,中央有圆柱状叶柄挺举荷叶出水。柄上倒生较密刚刺,叶柄与地下茎相连处呈白色,水中及水上部分则为绿色。叶分三种:以顶芽最初产生的叶,形小柄细,浮于水面,称为钱叶,或叫荷钱;最早从藕带上长的叶略大,也浮于水面,叫浮叶;后来从藕带上长的挺出水面的叶叫立叶。无论是钱叶、浮叶或立叶,出水前均相对内卷成棱条状。立叶依生长早晚,其大小、高矮、顺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阶梯和下降阶梯。在新藕形成时抽出的立叶,比前张大而刚刺较短,叫“后把叶”,在其前方再出现一张形小、柄短、叶背微红的叶,叫“终止叶”。人们只要辨别出终止叶,就能找到泥中新藕的方位。
荷花的花瓣分为单层、复层、多层,大中花群区分为单瓣(2~20个瓣)、复瓣(21~590个瓣)、重瓣(60~190以上个瓣)。小花群相应的花瓣较多,单瓣(2~200个瓣)、复瓣(21~590个瓣)、重瓣(600~1300以上个瓣)。千瓣以上的花比较稀少,所以尤显珍贵。荷花的外在美,不在乎瓣多瓣少,也不在乎是什么颜色。荷花的美在于那大片的绿,绿中那点点的红,红中那片片的白,白中那细细的紫,紫中那小小的黄,黄中那尖尖的绿。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大大的荷叶浮在水面上,就象一个个大玉盘,露出水面的又像个小雨伞,还有那打着卷的、高高挺立的荷叶,犹如少女跳舞时高高飘起的裙摆。偶尔,看见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的一朵朵水花落在了“玉盘”里,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可爱透亮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几只青蛙瞪着鼓鼓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害怕了,又“呱”地叫了一声,跳到水里去了。含苞待放的骨朵象个小姑娘一样,亭亭玉立在一片绿色中。一只蜻蜓飞来落在那骨朵的尖上,正应了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名句。阳光洒在荷花园中,那盛开的荷花格外娇艳,它们象仙女一样,把白色的、红色的花瓣一层层展开,露出金黄色的花蕊和嫩黄色的莲蓬,微风吹来一阵阵的清香,几只蜻蜓在荷花上飞来飞去。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院馆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北湖中高高矗立的四面观音佛像,是文成公主的化身,代表着荷花的佛文化象征,也是汉藏友谊的见证。
文成公主是济宁任城人。根据历史记载,文成公主,原名李雪雁,她的父亲为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兄弟,字承范,早年随李世民父子征战天下,因战功显赫,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被封为任城王。贞观年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大唐求婚,唐太宗共21个女儿,均不愿下嫁边陲,唐太宗也不忍心将自己亲生女儿送往边远之地,李道宗献计将女儿以太宗养女的名义代替公主嫁往吐蕃。太宗听后非常高兴,就将身在任城的李道宗女儿李雪雁封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聪慧美丽,知书达理,虽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任城王李道宗带领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一直迎到扎陵海(青海南部),见了道宗后行子婿大礼。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藏族人民的爱戴。文成公主去世后,当地人把她看作是救苦救难的白度母,也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