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节
:
与供端午节食用的粽子同样令我怀念的,是姐妹们精心编织的“ 丝粽 ”(我实在记不起它的确切名字,姑且这般称谓)。丝粽的做法是,先用纸折叠成指姆大小、有如粽子外型的八菱体,然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贴着菱体表面缠绕成各种花色图案,再用丝线穿过菱体尖角,上端作为提带,下端添加丝缨即成。絲粽内放入香料,便兼具香囊功能。编织丝粽,是故乡伴随端午食粽而来的一种习俗,最初为驱瘴之用,久而久之,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有些妹仔还把絲粽作为信物(有如香包)送给心爱的后生家。端午前后,姑娘、媳妇和小丫头纷纷将自已精心编织的“丝粽”佩挂在胸前,有的还在头上夹一朶雪白喷香的栀子花。构成了大街小巷、校園内外一道靚丽的风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是否还传承着这种让我永世难忘、文明高洁的习俗?在人山人海的沅陵龙舟广场,是否还能够寻觅到那一道令人陶醉的美妙风光……
与供端午节食用的粽子同样令我怀念的,是姐妹们精心编织的“ 丝粽 ”(我实在记不起它的确切名字,姑且这般称谓)。丝粽的做法是,先用纸折叠成指姆大小、有如粽子外型的八菱体,然后用五颜六色的丝线贴着菱体表面缠绕成各种花色图案,再用丝线穿过菱体尖角,上端作为提带,下端添加丝缨即成。絲粽内放入香料,便兼具香囊功能。编织丝粽,是故乡伴随端午食粽而来的一种习俗,最初为驱瘴之用,久而久之,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有些妹仔还把絲粽作为信物(有如香包)送给心爱的后生家。端午前后,姑娘、媳妇和小丫头纷纷将自已精心编织的“丝粽”佩挂在胸前,有的还在头上夹一朶雪白喷香的栀子花。构成了大街小巷、校園内外一道靚丽的风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不知道,我的家乡是否还传承着这种让我永世难忘、文明高洁的习俗?在人山人海的沅陵龙舟广场,是否还能够寻觅到那一道令人陶醉的美妙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