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6英亚:金刚经读后感共5篇
然而对于佛教,我对其了解越多,越觉得其信实不虚。不过,佛教并非只讲空幻寂灭,一味教人出世。人生固然无常,多苦和染污,一个人究其根本,也并无一个“我”,但是在佛法将这看起来丰富多彩,有情有欲,让世人颠之倒之,无法自拔的世界彻底解构掉,指出四大皆空的本质之后,又翻转来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无常、苦、无我和染污,才能够最终到达有常,恒乐,有我和清净的境界,只不过,这个常、乐、我、净,已经与平常人所追求的常、乐、我、净有本质的区别。
对我这个俗念深重,无论如何无法接受人生只是一味的苦,也不相信此生的意义就是通过受苦来换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夫俗子来说,读到后面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西方极乐世界可能的确有,但人毕竟要通过“我”去认识它,不论是借助理性,还是借助冥想、做梦或奇遇。大师的话就算是真理,也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行去证悟的。这也是佛陀的教导。佛陀讲了一辈子道,临了说他没度一个人(“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果不能在此生体会到常、乐、我、净,而以为只有通过受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常、乐、我、净,那大家都使劲地想方设法折磨自己,早死早超生好了。只有通过此生的体验、反思和静观,真正认识到那些曾经让自己如此执著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梦幻泡影,才能认清梦幻泡影的实质,从而有可能无论其生灭来去均能含笑应对。一切在世人看来为好的东西,偶然享受之固然美妙,欲永久占为己有,则美酒将为毒鸠,红颜即是白骨。取和舍、施和受、享与弃之间的分寸把握,正是要用一生去修行的艺术。艺术,是无法单单用理性去把握的。
所以啊,象我这样喜欢寻欢作乐的人有福了。这个娑婆世界,并非只有眼泪。在我看来,佛陀的悲心与教诲,究其根本,是要让每个人认识到何为真正的常、乐、我、净,而使得人人都能彼此更好地自处与相处,并且通过每个人日复一日的努力与修行,将这世界变成一个不断趋近真善美的人间佛国。
金刚经读后感第三篇
在金刚经说什么的最开始,介绍了五种般若。用这几种境界般若来对照我自己的修行,可以给我以反观和提醒。
第一种是实相般若。就目前的感受来说,所谓证道,追求真理的就是求的这个东西。用实相对照,才可以得知有为法的“梦幻泡影”,我们走上这样一条不图的道路,也是因为相信有这么一个般若存在,并且我们是自力可达。
第二种是境界般若。境界的不同,是因为修为的不同。在我的工作单位,带我的师傅70多岁的老工程师,他一辈子做工程技术。每来一个项目,他都会用手一张一张纸认真的计算,然后每讲出一个方案和观点总是有确切的一句。在技术上的问题,我们看来很头疼麻烦,在他那里都是一条一条的分析很清楚,有依据。同时他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只存在需要做什么事情。每次遇到难题,他的这种态度总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这就是阅历和经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般若。
第三种是文字般若。将文字般若区分开来让我清醒很多。我有时候喜欢把讲的道理,说的规则当成是事实本身。某种程度上,文字所代表的是一种角度,他和实际的现象,真相有不同。文字也更是指向月亮的那只手,有的手的动作是如此优美。这就是我理解的文字般若。有时候,文字般若的理解需要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配合。前一段时间对未来生活的考虑,让我突然领悟陶渊明“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田园”的另一层意思的时候,再来读这篇文章,真的感受到一种体会喜悦,这种喜悦大概就是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思,体会到文字背后的那种感受和心境。
四种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我的理解就是差别智。因为有差别,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曾经看到一个将小孩子教育的,说到看一个人很爱小孩子,因为她每次跟小孩子讲话都会弯腰蹲下,跟小孩子一般高再讲话。这是尊重,更是一种心量。只有有更大心量,才有可能采取差别的教育法和提升法。
第五种是眷属般若。这个是行为层面,也是最基本和外显的。有人说济公是活佛,尚且如此洒脱、放浪形骸,普通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行呢?不仅是境界上的差别。更多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觉知。我们如果学济公的样子,大概最后只会越来越糊涂,因为我们容易为境界所转。一开始只有从行为的层面做出来,我们的体验境界慢慢跟上来,才有可能达到不沾染外界环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