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艺术考察报告
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
徽派建筑明显不同于中国其他的民间建筑。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黑与白是徽派建筑外观仅有的二种颜色,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尽管白色的墙面已经斑驳沧桑,与黑色对比不在强烈,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远远望去,黑白相间在群山暗青色的背景下,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宛如神话一般,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婺源建筑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
二、宏观的谋址,和谐中富于变化
走进村庄,高耸的马头墙更让人体会到这些百年老屋过去的荣耀。古徽州人附于平凡的白墙以马头墙的形状。您可以发现墙头上的马头造型与家族的建筑群连成一体,翘首晗头,跃向广阔天空,一瞬间,众马扬啼,气势恢弘。
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走进民居里面,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马头墙与屋檐的交接处,露出一个长方形的空白天际。这就是徽派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建筑格式---天井。四方天井,大有用场。其一,扩大了视野。四堵高墙围护,三面楼屋夹峙,空间非常逼窄,若下雨,简直漆黑一团,然而绣楼之上,倚凭美人靠,透过天井的门楼凹墙,山野春色可一览无余;其二,天井不仅空气流通而且采光特别柔和。因为天井光线是二次折射光,所以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其三,彻底地解决了排水问题。由于宅居四周有高墙围护,所以雨水不能从前后的屋檐排出,势必从四面汇入到天井堂前。为此,天井四周的屋檐上都装置天沟,使雨水归于一处,然后顺着门后贴墙而置的水枧(即陶水管),乖乖地汇入天井下面的“明塘”,旋转一圈后,再排出户外,这也叫“四水归堂”。其四,天井也是人们共享空间。人们可以坐在厅堂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它是敞开的、明朗的,是整个建筑中最具亲和力的地方。中国明清时代,徽派建筑达到了自己的鼎盛状态,把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理论和造型都推向了高潮。总之,这种整体和谐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正是婺源建筑精华的集中体现[page]
三、成熟的风水理念
除了宏观的谋址布局,关于风水理念还继续在徽派建筑民居细节中得以体现。婺源的民居厅堂多半设计成回字形。四周是回廊,中间是天井,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水代表着财富,这也是中国风水中关于“四水归堂”的解释,也形象反映了徽商们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该天井也是严格按照风水的要求修建得相对狭小。因为天井不能太阔,太阔散气。婺源的很多人家将水聚集起来,转向流经村中的水流,以突出以水招财的风水的意念。
建筑风格是民族和时代的特征。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因此,渗透进各种学说底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镶嵌入每个老百姓心里的“传统风水”思想,也必然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