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六中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
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 “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本质上看,二者的相同出发点是
A.实现社会和谐 B.强调民本思想
C.巩固统治者地位 D.促进儒学发展
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汉代只有孔子被神化为“圣人”,孟子和荀子仅仅被称为“仁人”。宋代以后,孟子也被称为“圣人”,被尊称“亚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儒家统治地位的确立
C.程朱理学的影响 D.仁政思想的深入人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