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转换。大气的热力状况是大气能量的反映。它受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都是以大气热力状况为基础,因此,大气受热过程是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和气候等内容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尤其是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由此可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及能量转换是发生在大气里的各种现象过程的根本原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进一步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学会运用大气热力基本原理,解释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
3、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知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导致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从而增强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一个目和一个活动来完成的。大气的受热过程阐述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温室效应”两方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等。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地面被加热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截留于大气层中,大气吸热升温后形成的大气辐射中,大部分能量返回地面形成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形成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太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的概念来源、性质,理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材运用“活动”,让学生分析对比月球与地球的昼夜温度变化,通过问题探究,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大气温室效应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时内容短小精练.但图表丰富。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本课时的最重要任务。因此.根据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创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课前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课始则直接用问题导人,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课中利用媒体演示-学生通过对知识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