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教学教案(冀教版)
《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4.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4.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难点分析:
1.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望天门山)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
4.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
望:看,往远处看。由“望”字入手,引出成语加深对“望”本义的理解。如 “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4.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4.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难点分析:
1.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3.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望天门山)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
4.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
望:看,往远处看。由“望”字入手,引出成语加深对“望”本义的理解。如 “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