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考试”相关内容
-
初三物理四月适应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选项中,波速最大的是( ) A、超声波 B 、电磁波 C、次声波 D、声波 -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阡陌/纤毫毕见 钟磬/罄竹难书 嗔怪/瞋目而视 B.罢黜/相形见绌 勾当/勾心斗角 绯闻/文采斐然 C.铜臭/遗臭万年 口诀/生死抉择 娉婷/游目骋怀 D.信笺/临行饯别 烩饭/脍炙人口 蹊跷/独辟蹊径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眼看着奥运会开幕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夫妻俩 着要提前十天赶到北京,先浏览一 -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嘉宾满座jiā 集腋成裘yè 摇曳多姿yè 觥酬交错gōng B.虎视眈眈dān 恪守不渝kè 真知卓见zhuó 向隅而泣yù C.脍炙人口zhì 趋之若骛wù 相形见黜chù 迥然不同jiǒng D.情不自禁jìn 度足而居dù 雅量高致zhì 得陇望蜀nǒng 2.下列各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抗凝冻、保民生”的行动中,只要我们三人成虎,人多为王,众人抬柴火焰高,就 -
高三语文统一适应性考试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旗帜 炽热 滞纳金 炙手可热 博闻强识 B.欲望 熨帖 郁金香 每况愈下 a蚌相争 C.媲美 开辟 庇护权 大有裨益 刚愎自用 D.豢养 隐患 盥洗室 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 宣宾夺主 强弩之末 锄一恶长十善 B.涵养 拾人牙惠 鸿篇巨制 吉人自 -
高三语文适应性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菁华 禁受 忍俊不禁 襟怀坦荡 身居津要 B.庇荫 辟邪 开天辟地 弊绝风清 筚路蓝缕 C.挈眷 切割 切肤之痛 锲而不舍 妾妇之道 D.信笺 渐染 草菅人命 流水浅浅 缄口不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 破天荒 察言观色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B.冬蛰 笑咪咪 发愤图强 天网恢恢 -
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考试(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 -
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考试(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 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 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 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 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 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 -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 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 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 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 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 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 -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 -
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