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相关内容
-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苏教版)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文后的横线上。(4分) 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lán多味的存活。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duò入了颟mān的渊sǒu。 选自《错过》 2、默写:(8分)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 。 (2)晓镜但愁云鬓改, 。 -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苏教版)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柔nèn( ) ②魁wú( ) ③无精打cǎi( ) ④繁花似jǐn( ) 2. 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澜、争奇斗研的牡丹花和金盏花。 ②但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坠落,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一时的离经判道。 错别字 改 正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篇名。(10分 -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苏教版)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柔nèn( ) ②魁wú( ) ③无精打cǎi( ) ④繁花似jǐn( )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澜、争奇斗研的牡丹花和金盏花。 ②但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坠落,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一时的离经判道。 错别字 改 正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篇名。(10分) -
2021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一、阅读(5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 1. ,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2. ,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 3.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已亥杂诗》) 5.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 -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一、阅读(5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 1. ,长河落日圆。 ( 王维《使至塞上》) 2. ,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 3.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已亥杂诗》) 5.相见时难别亦难, -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冰霜正惨凄,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2分)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分)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分)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人教版)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冰霜正惨凄,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2分)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分)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分)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人教版)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考察 1、 下列各项中字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绯红(fěi) 相形见绌(chù) 黝黑 不容质疑 B. 睥睨(pì) 龙吟凤哕(huì) 吞噬 沧海桑田 C. 迁徙(xǐ) 如法炮制(pào) 凛洌 正襟危坐 D. 踌躇(chù)众目睽睽(kuí) 招徕 顾名思意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我们的班长是一个非常聪明而能干的人,善于看风使舵,深受大家敬佩。 B. 老师经 -
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可怜身上衣正单, 。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3)很早以前,古代人们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村,那“ ,鸡犬相闻”的安宁平静,以及桃花源人“黄发垂髫, ”的精神风貌, 让多少人为之神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4)八月湖水平, -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一、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可怜身上衣正单, 。夜来城外一尺雪, 。(白居易《卖炭翁》)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关雎》) (3)很早以前,古代人们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村,那“ ,鸡犬相闻”的安宁平静,以及桃花源人“黄发垂髫, ”的精神风貌, 让多少人为之神往。(陶渊明《桃花源记》) (4)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