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相关内容
-
中考语文总复习仿真测试卷
1、根据课文或提示完成(1)——(8)题(10分)(任选5小题做) (1)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 , 。 (2)苔痕卜阶绿,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似曾相识燕归来。 (6)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 -
初中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题(新人教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
中考语文总复习测试题(新人教版)
1.用诗词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2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轮模拟考试试题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由于一些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人民的生活、健康都受到威胁。 C.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D.写什么景?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中考化学总复习综合检测卷(三)
1.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总复习》教材解读6(浙教版)
《总复习[6]》教材解读 总复习[6] 第1题,在同一情境中,设计变化的条件与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说一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210-52×3=54(人),(210-54)÷3=52(人)。 第2题,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先求一个 -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总复习》教材解读5(浙教版)
《总复习[5]》教材解读 总复习[5] 第1题,根据同一情境设计的题组。 (1)(80-32)×2=96 (辆)。三个数量作比较,先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24+24-4=44(辆)。 (3)8+7=15(辆)。 -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总复习》教材解读4(浙教版)
《总复习[4]》教材解读 总复习[4] 第1题,要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加数的特征,想一想哪两个数相加或相乘可以得到整百数。如37×6×5=37×3×10=111×10=ll10。 第2题,介绍路线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也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示意图进行介绍。 -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总复习》教材解读3(浙教版)
《总复习[3]》教材解读 总复习[3] 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估计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多位乘数的最高位与一位乘数相乘,是一位数,积与多位乘数的位数相同;是两位数,积的位数比多位乘数多一位。但还要注意看多位乘数的第二位(三位数中的十位、两位数中的个位)与一位乘数相乘的进位。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估计商是几位数的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果首位够除,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如果首位不够除,商比被除数少一位。 -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总复习》教材解读2(浙教版)
《总复习[2]》教材解读 总复习[2] 第1题,直角有3个,它们的大小都相等。 第2题,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说出什么是直角、锐角和钝角,再给图形分类。 第3题,可以先摆出直角,再旋转其中的一条边,把直角变成较小的角。也可以摆出直角,再旋转其中的一条边,把直角变成较大的角。通过这样的操作,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