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小区楼书文案
p2-p5 遥远的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的字眼最早见诸于西晋诗人谢琨的诗作《游西池》,意指花木池水丰茂、清澈的幽美园林景色。而由于中国近代一所名校,这一名字便具有了更多、更深的人文色彩。
在中国,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车夫小贩,“清华”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在它成长的早年,它是国运衰败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一个中国人为之动情的故事。如果说俄国圣彼得堡起源于一个帐篷,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清华最早的建筑——工字厅。彼得大帝在帐篷里开拓了一座城市,清华大学从工字厅开始,奋斗成中华名校。
清华工字厅如果俯视,是用一条游廊把前后两排房子联成一体,形成一个“工”字。1909年夏天,清朝外交部在这里设置“游美学务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就在这年深秋,47位少年远渡重洋。后来工字厅扩展成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
240多年前,乾隆圣驾君临,转道工字厅,发现这里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绿树点点,簇拥着古屋。这不禁让他想起晋朝诗人谢琨的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于是,他抬起御笔,题写了“水木清华”四字。 后来,道光皇帝把工字厅以西赐给四儿子咸丰,取名“近春园”,工字厅赐给了五儿子淳亲王。等咸丰做上皇帝,他便借用99年前乾隆爷的题词,把弟弟的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但咸丰兄弟都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竟兵临城下,烧了圆明园门外的政府办事处。1860年10月7号,海淀农民成群结队,首先打劫圆明园。12天后,英国驻华全权特使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所有庭苑,迫使清朝低头。浓烟飘向北京,仿佛黑云压城,看起来就像持续很长时间的日全蚀。 大火一直烧过近春园,却在接近清华园时,渐渐熄灭。因此,清华园躲过一劫,依然是乾隆笔下的“水木清华”。
20世纪第一年,洋人们又来了,而且是“八国联军”。淳亲王的两个儿子气愤不过,便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设坛举事,因而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获重罪发配新疆。淳亲王留下的清华园也被慈禧没收,陷入荒芜。这一年是庚子年,战败赔偿便叫“庚子赔款”。正是这笔屈辱的赔款,造就了后来的清华。美国人把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的赔款退还中国,要清朝外交部设立“留美培训学校”。
1909年,630名青年走进北京史家胡同深深的巷子,参加留美庚款考试,其中47人脱颖而出,成为第1批清华留美学生。后来成为清华唯一一位终身校长的梅贻琦,也在其中。那时,他风华正茂,只有21岁。
附 西晋诗人谢琨《游西池》全文:
《游 西 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