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读书笔记2000字

:

  边城里有一个美丽的湘西。真实的湘西是这样的吗?

  在《从文自传》的阅读中,我搜索到了更多的线索,一些让我更为大跌眼镜的线索。有这样的描述:“卖糖的叫卖放荡调子,妇女在门前矮凳上大哭乱骂,甚至拿起菜刀怒目对着行人”。在沈从文从军时,有那些爱吃狗肉的文武幕僚虚伪而做作地贪便宜。甚至在《清乡所见》中,有“一个卖豆腐的青年将一个死去商会会长家的女儿从坟里挖出来,背到山峒中去睡三天,方送回坟墓去”。更恐怖的,是这地方总是透着杀戮的气味:“村民在庙里掷木牌,该死的走向左边排成一队,该活的走向右边”;“我们的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做,我们兵士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做的”;“杀过后,大家欣赏一会儿,或用脚踢那死尸两下,踹踹他的肚子,仿佛做完了一件正经工作,有别的事情的,便散开做事去了”。这些片段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的眼球、我的神经细胞。生命何以如此轻贱,人性又何以如此麻木?这似乎与《边城》的创作出现了矛盾,现实的湘西如此野蛮、残忍,透着兽性!

  《边城》里的湘西却美丽、祥和,如同世外桃源!反差太大了!

  怀着疑惑,我继续阅读。长大之后的沈从文走向了城市,然而报考燕京大学受拒、写的稿件杳无回音……他受到很多磨难,遭受很多从城市而来的敌意和命运的打压。他感到无助、格格不入,并看不惯城市精神文化中的伪饰:“城市中人全为一个都市教育与都市趣味所同化,一切女子的灵魂,皆从一个模子里印就,一切男子的灵魂,又皆从另一个模子印出,个性特征是不易存在领袖标准而是在共同所理解的榜样中产生的”;“这些城里人,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身陷城市文明的泥潭之中,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为的是不随人世迁徙而改变自己的本性。湘西与城市一样有着黑暗、野蛮、残忍,两者的区别在于湘西直白,而城市伪饰。这种伪饰相对于原始直白的湘西更让他难以接受。湘西并非乐土,但是没有退路的沈从文,就用笔下的文字,用虔诚的心创造出这个美好世界——边城——基于他理想中对于世界的印象,基于他幼年对于湘西的印象,这就如同莫扎特遭遇坎坷和痛苦,音乐作品却洋溢着轻快、欢乐与梦幻。沈从文和莫扎特一样过滤了现实中的黑暗和痛苦。沈从文的边城,就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一般特殊地存在着。

  可是,这个逃学的顽童,这个在城市里孤独的乡下人,就能写出《边城》那样纯美剔透的文学作品吗?一定还有不能忽略的一块基石。

  是的,沈从文仍有不同于任何一些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的特质,便是那漂泊四方却不放过任何机会学习的精神。“我常常看报,原只注意有正书局的广告,把一点点薪水聚集下来,谨谨慎慎藏到袜筒里或鞋底里,汗衣也不作兴有两件,但五个月内我却居然买了十七块钱的字帖”。

  “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火焰。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八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甚么叫作疲倦,这份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那书记的习惯与命运”。我在他幼年逃学时误以为他厌恶学习,但是我错了。这份对学习的热忱,对工作的热爱,对写作的迷恋,就如当年的他抛下一切而去接近自然、接近社会一般。

  “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对于这个世界,沈从文有自己的思考,他能有所取、有所舍,不断探索自己的梦想。这种思考不分时间,不分对象,且永不止息、永不挫败。对于《边城》的创作,对于那清新的文笔,对于那独到而引人入胜的描绘,这种思考无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

  《边城》的美来自沈从文童年的美好经历,来自他理想中对世界的印象,更来自他永不停息的学习和对社会的思考,所有的洞察、智慧、心血和憧憬最终筑成了《边城》!

  合上《从文自传》,我又想起了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但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守、不合时宜、傻头傻脑、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我在字里行间,分明看到了一个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断自我完善的“乡下人”,一个在骨子里透着张扬不羁、充满了生命动力的“乡下人”,一个摒弃金钱、权势,歌颂自然人性的“乡下人”,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了乡村和城市精神局限的“乡下人”!


上一篇: 雾都孤儿读书笔记

下一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回归爱和信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