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三十而立还是三十难立?
30岁的张华英是平安保险江西分公司的中层。六年前,她刚毕业,在南昌碰上平安保险公司入驻江西。她应聘成为平安的一员。从电话接线员升到保费部经理,华英用了六年。她总结:“过去我也曾迷茫,但30岁了,回想起来,其实梦想化为每天的奋斗,就是做好当下的工作,工作中多承担责任。比如我在考中层资格的时候,是一个团队的小组长。每天我是组里最晚下班的。加班到8点才回家,10点准时复习备考,12点睡觉。第二天6点起床,再复习一个小时。每天坚持完成当天的任务,三个月后我成功了。”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
很多“80后”自己都觉得,人们可以批评他们生活迷惘,但是没有人可以怀疑他们对家庭的爱和对父母的孝顺。“父母生我养我,真的很不容易。”出生于1982年的张鹏说,父母刚为他买下了一套房子,这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存款。张鹏在医大研究生毕业之后,就成为一名医生。每个星期要当三个晚班,周末还要轮班,工作让他很少有时间待在家里。因此,除了不能常回家看看,他用尽办法孝敬父母。张鹏告诉记者,虽然他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曾经整整一个星期没见过他们。其实并不是“80后”不孝顺,而是他们工作太忙。张鹏说现在他一有时间就在家陪父亲聊聊家常,陪妈妈买菜逛超市,享受天伦之乐。
●在成长中追逐爱情
人们总是说“80后”的爱情过于悲观,现代爱情如同速食快餐,多少让人有些怯懦。但“80后”对感情的执著、对美好的追求,构成他们成长中爱的轨迹。刘维大学的时候对爱情的理解是:两个人在一起开心就行,我爱你你爱我,两个人的爱情可以征服整个世界。而现在,刚领到结婚证的他,想到了很多现实问题:生孩子,三星级的月嫂要3 800元,好的奶粉一听200多元。“这是我们婚后的生活成本。”刘维告诉记者,和女友恋爱三年,现在已奋斗出了一套房子。“还有八万元贷款,我们两人每月收入7 000元,日子不会太苦。”
展望:“80后”,
请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
零点研究咨询公司最新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上海、深圳、天津1 553名常住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显示,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52.3%)、“婚姻美满幸福”(43.8%)、“有稳定的收入”(41.0%)等紧随其后。若参照这些标准来衡量,当前一大批30多岁的青年可以被定义为“三十难立”的一代了。
在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传统国人眼里,30岁就是一个门槛,一座高山,必须要迈,必须要翻。在这个节点上,必须要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有个基本的评价:是否“成人”?是否有房?是否娶妻生子?是否有个稳定工作?纵横比对,我们无法不焦虑。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对青年的指责。比如“啃老”“月光族”“好高骛远”,更有甚者说现代青年是“垮掉的一代”。但很少有人把当代青年真正放到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全面地考量:在校学习时间一再拉长,踏入社会相对较晚;就业压力巨大,难以“乐业”;住房昂贵,难以“安居”;社会关系复杂,也令他们一再彷徨……大家都觉得这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但真的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有谁理解过他们的压力?如果真的要把“三十而立”作为标准,那么笔者也很想大胆说出自己的结论:当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到了应该“立”的年龄而无法“立”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的社会机制出现了某些难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