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年代

:

  原因在哪里呢?8月中旬出炉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研分析报告》透露了答案。这份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调研报告中有两点耐人寻味:第一,认为阅读变重要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时间却越来越少;第二,认为传统阅读效果最好的人越来越多,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多出来”的时间流向了何方?正是鲍尔莱因深恶痛绝的网络阅读。分别有33%和19%的受访者表示依靠网络、手机获取信息,虽没超过传统阅读者的比例,但持平乃至超越指日可待。调研负责人亦坦承:“比起传统阅读,数字化阅读更具有娱乐化和浅阅读化的倾向。”浅阅读成为主流之际,或许是知识赤字时代降临之日。

  知道分子:深度死了,春天来了?

  缺什么补什么,在知识赤字时代,最受欢迎的可能要数“知道分子”了。

  这个词的发明权归王朔。2000年,王朔写了篇文章叫《知道分子》。他是如此形容这个群体的:“第一个人说的,叫‘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隔了多少辈,俗称‘八竿子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话说得又绕又痞又调侃,贬义则是鲜明的。

  4年后,70后作家蒋峰用直白的语言做了重述:“知识分子应该是从事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人,而当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充其量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了一些事情,故王朔以‘知道分子’称之。”

  接着,蒋峰却把贬义改成褒义。在他看来,知道分子指那些“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甚至有相当程度研究,但还没有达到知识分子的深度而又热心社会观察和文化观察的人士”。他们尽管在专业的深度上不及知识分子,但少了些书呆子气,多了些现实关怀,能充当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蒋峰发出这份《“知道分子”宣言》短短几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SNS、微博的勃兴,知道分子迎来了春天。

  这其实很好理解,据前面那份“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研报告”,多数受访者认为网络阅读“浅薄简单”,要精读还得选择纸质阅读;而实际上,有耐心精读的人并不多。既肯定精读的价值,又懒得精读,知道分子的作用便凸显出来——把自己精读的感想和成果,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喂”给大众。

  梁文道就是这样的知道分子。他在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里每天介绍一本书,张爱玲、王小波、亚当·斯密都有,但避免玄谈,拒绝“无聊虚假的深度”。他所著的《常识》和《我读》这两本书,也都保持了一贯风格。


上一篇: 六小龄童 百年四代“美猴王”

下一篇: 到站了就下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快读网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