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郑裕彤从打杂小弟到千亿富豪的励志创业故事
郑裕彤说,当老板一定要有人才来帮助你,但有人才还不够,你还要赢得他们的人心。人跟着你,心是不是跟着你,这个很关键。
郑裕彤是赢得人心的高手,这不光是因为他知道人的重要性,更因为他舍得为人去花钱,去投入。1960年,他将周大福改革为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周大福有限公司”,并且派出不少股份给对自己忠诚又能干的职员。
这个改革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改革前,公司一年的盈利是200多万港币,到改革后的第二年,每年的利润就已突破500万港币。
“个人力量的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考虑怎样集中大家的力量。怎么样调动大家,我认为分钱分利第一重要。”郑裕彤开心地回忆:“改革后,公司的业绩一倍一倍地翻,我就一年接一年地给员工分。他好,我也好,大家都好。”
后来,进入到其他领域后,郑裕彤也把这种办法不断复制。带大家赚更多钱的,然后分更多的钱。有时遇到一些好项目,他还单独拿出来给员工们入股,让大家一起做老板。因为这样好的分配和激励政策,很多员工在周大福一做就是几十年,不少人从做事开始,一辈子就跟着郑裕彤。
不花钱的好事要努力做
除了分钱分利,郑裕彤也很注重用精神和情感奖励来激励员工。周大福改成有限公司的时候,他就打破当时华资企业的传统,学习外资企业,重新给公司人员定了名衔。比如,“分行掌管”改为“经理”;改“账房”改为“财务人员”。
当时,很多华资公司的人都羡慕外资企业的人,包括他们的职务听上去都那么洋气。郑裕彤这个投其所好,因而深得人心,而且一箭双雕。既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也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档次。
前些年,很多企业家,尤其创始人开始感到,管理员工时,除了金钱、物质、股权等激励手段之外,还必须面对另外一个问题:要学会让名给员工,并因此引起一些管理学的讨论。而几十年前,郑裕彤就已这样想,而且这样做了。
从经营上说,郑裕彤这一招还有一个厉害之处。这么做是不用花钱的。“你叫他掌柜还是经理,是不用花钱的。他喜欢叫经理,你就改为经理,这样他很开心,大家也都开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