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
立意
提及“安徽”,建筑师也许立刻会在脑海中唤起徽州群山叠翠中白墙黑瓦的传统村落与建筑的印象,但是随着对安徽地域文化背景的逐渐深入的调研与认识,我们发现最初的印象远不足以涵盖这个人文地理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安徽在区位的过渡特征与文化的多元构成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兴趣: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处在我国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过渡区位,其地理范围从北至南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等不同的地区组成。地域文化丰富多元:徽风皖韵、建安风骨、老庄哲学、江南风光、黄梅戏曲、革命老区并存,难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和概括。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理解,结合对建筑基地与城市环境的思考,设计定位逐步清晰: 新馆设计应该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安徽的文化性格兼具北方的雄浑敦厚和南方的温文秀雅,新馆的品相应该呈现端庄厚重、方正平直而又雅致通透、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形象。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体现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时代精神和新型的现代博物展览空间观念,关注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关系的营造,创造新鲜的观展体验。最终,设计立意构思确定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
空间构成
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3 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庭院在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中心突出的位置。
取意“四水归堂”,建筑核心部位形成向天开敞的公共大厅,其空间通过一系列转折勾连、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进行多样化的限定。类似于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片墙的引导使共大厅联动着一系列大、中、小空间与“巷道”,自动扶梯就布置在片墙夹持、天光引导的“窄巷”中,环绕盘旋到达各层空间。外围的两个圈层是交缠联动的虚实体量。展厅是一系列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构成一个四面通透的方体,确定建筑的基本外轮廓。
实体外表面覆盖的纹理抽象于镇馆之宝楚大鼎鼎身的兽面纹,突出远古青铜器般厚重雄浑的分量感;实体通透部位切开的内表面覆盖木质墙板,通感于徽派建筑内部的大小木作界面,雅致亲切。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形成连续转折的虚体体量,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开敞通透的玻璃界面之内坡道穿梭,平台交错,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时常能看到四周的外部景观,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现代观展空间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交流互动的特色在这里充分展现。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参观体验,虚体展示着实体。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 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有时是连桥飞跃,有时是平台眺望,有时又是隔着镂花窗隐约可见,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 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场地布局新馆所在的文博园位于新城区,针对这里的城市环境特征,考虑新馆中心标志性建筑的定位,结合建筑的空间构思特色,设计选择了方形而整体的建筑体量。4 个立面忠实表达了空间构成方式,形成可展开的虚实相间的连续整体,一气呵成的立体构成手法在大尺度的新区场地中显示出城市密集区域的建筑难以展现的力量,静态方正轮廓与动态立体构成的有机统一,无论在车行远观还是步行近观的尺度下,都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标志性形象。方形体量在西面、西南、西北3 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这种空间与心理上层层渐进的仪式感、有意延长的期待感,借鉴了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一个徽州村落的体验。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主体建筑南面次入口也设置了折形的小引桥,加强了建筑体量锚固于场地上的效果。基座与引桥一律采用中性亚光的灰调材质。
总的来说,这次认知实习与上学期的宏村写生颇有相似,来合肥两年多了,只在这一周多才真正把合肥东南西北给转了遍,自然收获不少,快乐也不少!
立意
提及“安徽”,建筑师也许立刻会在脑海中唤起徽州群山叠翠中白墙黑瓦的传统村落与建筑的印象,但是随着对安徽地域文化背景的逐渐深入的调研与认识,我们发现最初的印象远不足以涵盖这个人文地理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安徽在区位的过渡特征与文化的多元构成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兴趣: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处在我国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过渡区位,其地理范围从北至南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等不同的地区组成。地域文化丰富多元:徽风皖韵、建安风骨、老庄哲学、江南风光、黄梅戏曲、革命老区并存,难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和概括。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理解,结合对建筑基地与城市环境的思考,设计定位逐步清晰: 新馆设计应该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安徽的文化性格兼具北方的雄浑敦厚和南方的温文秀雅,新馆的品相应该呈现端庄厚重、方正平直而又雅致通透、内涵丰富的标志性形象。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体现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时代精神和新型的现代博物展览空间观念,关注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关系的营造,创造新鲜的观展体验。最终,设计立意构思确定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
空间构成
整体空间布局清晰地分成3 个圈层,而立体构成的手法又生成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系统。“ 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庭院在安徽传统建筑文化中,具有中心突出的位置。
取意“四水归堂”,建筑核心部位形成向天开敞的公共大厅,其空间通过一系列转折勾连、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进行多样化的限定。类似于一个立体的徽州村落,片墙的引导使共大厅联动着一系列大、中、小空间与“巷道”,自动扶梯就布置在片墙夹持、天光引导的“窄巷”中,环绕盘旋到达各层空间。外围的两个圈层是交缠联动的虚实体量。展厅是一系列连续转折的实体体量,构成一个四面通透的方体,确定建筑的基本外轮廓。
实体外表面覆盖的纹理抽象于镇馆之宝楚大鼎鼎身的兽面纹,突出远古青铜器般厚重雄浑的分量感;实体通透部位切开的内表面覆盖木质墙板,通感于徽派建筑内部的大小木作界面,雅致亲切。外表面与切开面的分别处理带来重与轻、粗粝与细致、冷峻与温暖等感受的对比统一,暗示地域文化蕴含不同质感的多样基因。实体内部就是展厅空间。实体展厅构成了博物馆的历史、实物、沉静、幽暗、有待观众发现的一面。展厅之间通透的部分形成连续转折的虚体体量,成为活跃流动的公共空间系统,开敞通透的玻璃界面之内坡道穿梭,平台交错,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时常能看到四周的外部景观,人们的穿行活动也成为相互之间的展示,现代观展空间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交流互动的特色在这里充分展现。虚体空间引导观众在实体展厅内外穿行,参观体验,虚体展示着实体。虚体空间内侧的环廊结合平台、连桥、挑台等建筑元素, 与“四水归堂”大厅取得半开半合、柳暗花明的多样化联系,有时是连桥飞跃,有时是平台眺望,有时又是隔着镂花窗隐约可见,形成一个从核心空间向四面伸展,沟通上空与四方 外界的“五方相连”的公共空间系统。场地布局新馆所在的文博园位于新城区,针对这里的城市环境特征,考虑新馆中心标志性建筑的定位,结合建筑的空间构思特色,设计选择了方形而整体的建筑体量。4 个立面忠实表达了空间构成方式,形成可展开的虚实相间的连续整体,一气呵成的立体构成手法在大尺度的新区场地中显示出城市密集区域的建筑难以展现的力量,静态方正轮廓与动态立体构成的有机统一,无论在车行远观还是步行近观的尺度下,都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标志性形象。方形体量在西面、西南、西北3 面落地,在主入口的东面架空悬挑,而紧贴地面的低平基座则从东面嵌入主体建筑之中,并向东伸出主引桥,结合由东至西的文博园广场、桥头广场、竹海、水面、入口平台等场地景观要素,形成从城市走向博物馆的纵深序列。这种空间与心理上层层渐进的仪式感、有意延长的期待感,借鉴了绕过山边,经过村头、水口、樟树、拱桥,逐步走向一个徽州村落的体验。引桥南面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小山坡,建筑基座相应在引桥北面伸出平台和片墙,形成建筑与景观的有机呼应关系。主体建筑南面次入口也设置了折形的小引桥,加强了建筑体量锚固于场地上的效果。基座与引桥一律采用中性亚光的灰调材质。
总的来说,这次认知实习与上学期的宏村写生颇有相似,来合肥两年多了,只在这一周多才真正把合肥东南西北给转了遍,自然收获不少,快乐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