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大学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一般来说,这是最容易遇上终身好友的时期。我们的兴趣爱好基本定型,对未来的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余地已经变大了,可以开始对社交关系做出挑选和取舍,也明白了以前友情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到选择范围的限制。但让我们不解的是,明明挑选朋友很慎重,大家对彼此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几年之后,好朋友们之间的情感还是开始变淡了。
这时有人会得出结论: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交集变少,感情自然就淡了。
这个结论不能说是错的,但其实再直白一点,它相当于是在说:我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来,你却无法为我提供必要的人脉、资源、知识和经验,而与和你相处带来的愉快体验相比,我现在更想要的是在事业上的成就,这对我更为重要。所以我不得不将原本与你交往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追求成功所必要的条件上。
试问,如此一来关系又如何不会变淡?那些被认为是由于道路不同而变淡的友谊,其实本质都是因为对方满足我的能力降低了,即“互惠度”降低了,而双方之间的“亲密度”,本来就没有多少,换句话说,其实我们真正的友谊深厚的好朋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为好朋友可以是因为见面频繁、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有着共同的信念,甚至可以因为对方长得好看、品德高尚、乐于助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受到挑战。更何况长大了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开始尝试舍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好让自己轻装上阵。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友谊,其实是为了友谊所带来的一些附加产物。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也有了一些额外选项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变得无可厚非了。当然从本性上来讲我们什么都想要,但陈年的友谊就像小时候的玩具一样,假如我足够富有,能够拥有一间很大的房子摆得下我所有的物品,一件也不用丢弃时,留着它们,兴许偶尔可以拿出来把玩一下,回忆一下过往;然而一线城市的房价一平米几万块钱,我又没有足够富有,同样的付出我可以买最新的数码产品取悦自己、买礼物送给领导争取升职、参加培训教育提升自己。
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说是价值观毁了我们的友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超群的智慧,让我们无法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能力
生物学家邓巴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大脑皮层的能力上限是同时维护150人的社交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此外,人群聚集的地方会自然地形成阶级,资源会流向上层,这种不均等就是另一个著名而神奇的“二八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