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的读后感1500字
你的身世你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
不然你以后一生会吃大苦,会受到许多委屈
——献给母亲
虹影最好的地方,就是颠覆了正统意识形态上那种不切实际的母亲形象,给我们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和欲望,同样渴望关心和爱,在努力给与爱的母亲形象。
六六母亲的爱情很有层次,六六的母亲和她第一个男人(大姐的生父)之间是浪漫的爱,和她养父之间是平凡朴实的爱,和她生父之间是炽热的,浓烈的爱。
时代所带来的苦难,人们只能接受并承受,但不论怎样水深火热的日子或是怎样灭绝人性的时代,都灭绝不了人们心中爱的火种,也许很微弱,却总能温暖和照亮一片天地,总能撑出一缕希望,这种爱,可以超越时空,应该被尊重,值得被尊重。
《饥饿的女儿》这篇小说描述了六十年代的人们的成长历程,女作家虹影用朴实的语言,极其切近的恢复和再现了那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小说的主人公六六出生于一九六二年的重庆,那是大饥荒的年代。她是双重饥饿的产物,是靠“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挑着家庭重担,又饥又饿的母亲和另一个只拥有一副贫穷的肩膀的年轻男人的私生女。因为这一特殊身世,他失去了父爱。在没有粮食也没有爱的饥饿中,少女让历史老师充塞于自己的身体,以填补那恐怖的、虚无的、绝望的饥饿的深渊——刘再复
生日,简单的开头,以最散淡的方式缠绕住了整部小说的灵魂。从“六六”——或者虹影——诞生之日起,饥饿这道符咒就如影随形地攀附上了。
饥饿的女儿所遭逢的第一重饥饿就是食物的饥饿,普遍的和形而下的,也是最能让世人痛切感知的。“六六”对食物的渴求,被虹影用一个近乎戏剧仪式的细节展示出来:她生日那天拿着养父给的五角钱跑很远买两个包子,孝敬给父母吃,却勾起了母亲痛苦的回忆,最后戏剧性的被刚回来的大姐吃掉。
吃源于人性,因而这重饥饿无法摆脱。与吃相同,性也与生俱来,也在欲望之层上折磨着人的灵魂。刘再复先生评论中的“双重饥饿”,便是指其二者。之于饥饿的女儿,历史老师的死,既标志着她的青春的完结,又言明了她的性之饥饿自省意识的萌发。或许用死亡演示这一切过于残酷和奢侈,但也恰切映证出性之饥饿的重量,为软弱生命体所不能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