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将往事沉淀在偌大的心海,温情一再地提醒我,打捞从前的时间。
-----题记
这时间都去哪儿了,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母亲已年逾七旬,正逢诗圣杜甫所写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纪。最近这几年,每次和她一起上街,从背后望着、那微驼的背,蹒跚的脚步,以及某些迟缓而又略带点笨拙的动作,我会不由自主地走过去,刻意地挽着她的胳膊,而她也不再拒绝,我这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时间真的把母亲变老了。尤其是看到她满头的银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乍眼”。可母亲的第一缕白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出来的呢?我心酸的暗自回想着……
在我的印象里,好象母亲刚刚四十出头,鬓角就已生出白发。那时正值八十年代末期,我和哥哥初次去外地学习,交通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电话也不能直播,没有网络,更没有手机,所有的联系方式全靠通信、电报。记得当时,邮票8分,信封有5分的,有1毛2毛的,通信有平信、挂号信。那时与父母的往来书信,基本上都是平信。挂号信、电报太贵,平信不但省钱还能多寄几封。因为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基本上是打零工,家里的经济比较拮据,不管她怎样精打细算,节省着一家人的日常开销,但,一旦摊上点“大事”,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还是不够用。尽管如此,邮票和信封,却是我们家的必需品,每个月领到工资后,母亲都会提前把它们买回来,按母亲当时说法:“缺什么都不能缺了这两样东西。”现在我已经完全懂得,她说这句话的含义,那时的信封与邮票,寄托了母亲对我们的全部想念。
现在想起,为什么父亲总是在我和哥哥回家的时候,表情异常严肃地提起,母亲收到我们“家书”时的样子,说她饭都不吃了,家务也全放下,一遍遍地看着我们写给家里的信,眼泪噼里啪啦象断了线的珍珠,止不住地往下掉,通常是信还没有读完,就已被泪水打湿了一半。其实母亲年轻时很爱笑,但因为我们的缘故,那时的她,经常以泪洗面。父亲为了安慰她,半开玩笑地对弟弟妹妹说:“看看,咱家发财了,你妈又开始掉金豆子了。”当时父亲还给她起了个雅号,说她是我们家书的“第一读者”,每次看完信都舍不得放下,展开折起再展开再折起,最后还要把它揣在贴身的衣兜里,什么时候想我们了,就拿出来再仔细地读一遍。直到折叠的信角被磨烂,直到下一封信出现。就这样,如此往复循环的“折腾”了许多年……我当时听了,只是象征性地对母亲说:“我们都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你们不用太担心。”虽然父亲经常在我们耳边,反反复复地描述母亲读信的神情,但以当时那么青春且又是任性的年纪,根本就没有眼下这么透彻的感触,只记得当时母亲的回信特别及时,从不耽误时间。此刻记起,她那时生出的第一缕白发,还不都是因为我和哥哥不在身边,由于思虑过重,分分秒秒在惦记、时时刻刻在牵挂,整夜整夜失眠才导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