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园寺导游词
说到竹安寨,我要先说一个人,此人名叫罗学敏,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连城北门人。他自幼勤奋自学,博览群书,深明大义。在潮州经商纸业致富。对连城的大事如建义仓、联保甲、设卯金、兴学校都带头倡议捐资,全力办成,所以在族人中很有威望。
清同治三年(1864年),罗学敏才十几岁,就随家人到竹安寨避乱。当时,仅在半山上筑几间草屋,就住上几百人,既无险可守,也很不坚固,但由于偏僻仍然躲过了灾难。事隔三十余年,罗学敏仍然记挂这里,并与冠豸山比较,觉得这里僻静,山势险要,稍加整理建筑也不比冠豸山逊色,于是下决心要在这里建一山寨,为长远避乱之 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将族内保安社的几位乡绅请来,实地察看,谈了建寨的设想,大家都乐意捐钱修建。可是这座山的上半截是山下揭乐村的庆元神社所管。他们找到神社的董事商量,交纳纹银叁拾伍两作为神社的香火钱也当作买下上半截山,并上下不分界线,为庆元、保安两社的共有山场,立下字据,请人公证。于是在当年十月初三日开始动工,修砌沿途道路,创建周寨石垣,筑水塘,凿石阶共花费四千多银元。参加建寨的保安、庆元社友,另备工资,在山上开基砌址架厂筑房,吃住山上,日夜赶工,历经五年才修成。这里便成了石上生泉,松竹翠绿、矮屋茅庐,怡然自得的住所。在太平年间可以开扩心胸,温经读史。一旦遇到战乱人祸的年月,则可以带上一家老幼,到这里避难保平安。就取名“竹安寨”,有竹报平安的含义。而当地的老百姓多叫“揭屋寨”,又叫“马头山”。
〔天墙〕